益阳在线

搜索
安化风雨桥
2013-6-27 11:23|编辑: 华城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28160 |举报

  一、基本概况

  安化风雨桥是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清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大大小小共29座。其中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保存较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代表性。

  永锡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麻溪河上,南北向横跨麻溪,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六层鹊木;全长83米,通高12.8米,宽3.7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4空,每空2.1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北端桥头建有碑亭,现存石碑四十六块,南端桥亭楼阁式顶下有 “永锡桥”桥名匾额,桥头有青石台阶。

  思贤桥位于安化县江南镇七一村,南北向横跨麻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续修于嘉庆七年(1802),同治《安化县志·津梁》载:“思贤溪之有桥也,始于乾隆庚寅,续修于嘉庆壬戌,累石为址,宏开四座玲珑,架木为梁,远接一条苍莽,亿万人轮蹄络绎。”道光戊戌年(1838),特大山洪暴发,大桥墩毁梁断。本境父老四乡贤哲,人尽解囊,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鸠工广材,募资复建,历三载寒暑,修复如旧。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57.5米,通高9米,宽4.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1间,每间2.7米;南、北端桥亭顶上加建楼阁式顶;北端桥头有青石阶梯,楼阁式顶下有青花瓷片并成的“思贤桥”桥名匾额,南端桥头有守桥亭。

  马渡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杨林管区马渡村槎溪河,东南——西北横跨槎溪,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两墩、棱形分水,鹊木五层;全长约46.5米,通高10米,宽3.7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2空,每空长2.1米;西北方为青石台阶。

  十义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十里村十里小学后门伊溪河上,南北向横跨伊溪,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65米,通高10.2米,宽3.9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4空,每空长2.5米;北桥头有过道,南桥头西侧有青石台阶。

  燕子桥位于安化县梅城镇启安村六组,东西向横跨伊溪,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建于道光二年(1822年)。大桥为歇山重层鹊木;全长约38.5米,通高11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1空;西桥头有过道和守桥亭,东桥头南北两侧有石台阶;东、西桥头和桥中间各有一个四边翘角阁楼式硬山顶;中间的脊上压三星宝顶,两侧为花形装饰,脊角耸立龙形泥塑。

  仙牛石桥位于安化县大福镇新桥村桅杆组沂溪上,东南——西北向横跨沂溪,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34.7米,通高8米,宽4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2空,每空2.6米;东桥头有青石阶梯,西桥头过亭内嵌石碑一块,石碑刻于光绪元年(1875年)。

  复古桥位于安化县柘溪镇双桥村,东南——西北向横跨双桥溪,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30.8米,通高6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3空,每空2.3米,两端桥头均有有麻石风火墙和麻石阶梯,门楣上嵌有“复古桥”桥名。

       

       二、GPS测点表


  三、历史沿革

  伊溪桥,建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

  马渡桥,建于民国六年(1917)。

  红岩塘桥,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

  镇东桥,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卧龙桥,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

  万善桥,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

  大林口桥,建于1945年。

  高桥,建于1961年。

  南关桥,建于清光绪壬午年(1882)。

  大塘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木家桥,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

  包台桥,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

  十义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燕子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年(1822),2009年全面维修。

  福星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

  乐善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晓溪桥,建于民国五年(1916)。

  苦竹溪桥,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

  晏家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维修。

  萧家桥,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江南思贤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续修于嘉庆七年(1802),现建筑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2009年进行全面维修。

  永锡桥,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2000年对桥墩进行加固维修。

  烈溪桥,建于民国年间,1996年改建。

  蛇山溪桥,建于民国年间。

  复古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适中桥,建于清宣统辛亥年(1911)。

  仙牛石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梅城思贤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漾佳桥,建于1890年,1963年修复。


  四、价值评估

  一、安化县境内至今仍保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共29座,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堪称世界之最。

  二、安化风雨桥是是解读古梅山地区独特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风雨桥——这种常见于侗族人聚居地的传统建筑,却大量出现在汉人占95%以上的安化县,这是与其神奇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不无关系的。安化地域古称“梅山蛮地”,“旧不与中国通”,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生活方式、民俗和人格特征,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被学术界称为梅山文化。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取“归安德化”之义,从此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经过了长达近千年的演变,安化这块神奇之地,仍保留着它区别于其它地方独特的文化气息,安化风雨桥就是解读这种独特文化的元素之一。

  三、安化风雨桥是代表我国古代精湛高超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安化风雨桥均为我国传统的木结构桥梁,采用了鹊木梁架技术和砌石建基的固基技术,每座桥的桥身采用卯榫结构,不用钉铆,承袭着中国古老的大木作工艺,是我国古代精湛高超建筑艺术的代表。

  四、安化风雨桥承载着当地民众纯朴的民俗风情和人格魅力。

  安化风雨桥都是由当地民众捐资修建,每建一座桥都耗资巨大,历经数年,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乃至生命。人们建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过往行人带来便利和平安。座座风雨桥都折射出当地民众纯朴的民俗风情和勤劳、善良的人格魅力。

  五、安化风雨桥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

  安化县境内山峦起伏,溪谷纵横,树木葱翠,鸟语花香,处处都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一座座风雨桥点缀其中,达到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宁静而幽远,常常令远方游客留连忘返。安化风雨桥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