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烂泥湖精神是如何养成的

2013-5-27 15:46| 发布者: 汤罗和子| 查看: 8148| 原作者: 汤罗和子|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于1974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76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的烂泥湖治理工程,虽然历时只有三年,但其影响之深远延续至今,在赫山区竹泉山村,“美丽益阳·美在乡村”采访团一行听工程的参与者讲述了当时的艰辛,感受了当年 ...

 

 

  于1974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76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的烂泥湖治理工程,虽然历时只有三年,但其影响之深远延续至今,在赫山区竹泉山村,“美丽益阳·美在乡村”采访团一行听工程的参与者讲述了当时的艰辛,感受了当年工程的宏大,那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历程,是由八十多万益阳人民创造出来的烂泥糊精神。

  据了解,整个工程动员了全县的力量,累计民工41万人,完成劳动工日4348万个,移动土石方4188万立方米,开通了从罗家嘴至乔口全长36.71公里的撇洪大渠和12条总长42.61公里的支渠,兴建了调节新河蓄水的宽75.2米8孔电动平板闸门的新河节制闸,建成了装机总容量3200千瓦、排水量每秒28.8立方米的新河电力排灌站,湖区水利设施因烂泥湖治理主体工程竣工而面貌一新。

  对于大多数年轻一辈的采访团成员,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在竹泉山村的水泥坪里,大家席地而坐,听当时参与了工程的村民讲述那段过往。在采访团成员的询问中,大家都渐渐沉浸在了那段回忆之中。村民熊小谋说,开展烂泥湖治理工程时,他才16岁,但他也是修建工程的一员,“那时酸甜苦辣样样有,不管刮风下雨,大家都一个劲的努力干活,每天早上五六点上工,下午五六点散工,做工都是算工分,一天10工分,吃饭就是靠工分。”说起那是的艰辛,熊小谋笑说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整个烂泥湖工程全靠人工挖土、挑担子,一点点修建好的,没有机械,总共经过了四期工程,特别是二、三期工程要挑烂泥,经常人都陷进了泥里,吃饭也没什么东西吃,与现在真的是天壤之别。”尽管如此,大家确是毫无怨言,熊小谋说:“那时候一切行动听指挥,实在累了,大家就大喊口号,一起加油打气。”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年……

  听村民说,这里本是洞庭湖的一角,经常遭水涝,生产力特别脆弱,为了预防旱涝保住收成,大家都在烂泥湖工程中特别卖力,励精图治、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些精神在烂泥湖治理工程中显现,并且成为了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