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我们的黑茶 黑茶知识 查看内容

安化黑茶的文化渊源

2012-7-30 18:13| 发布者: 李倩| 查看: 10834| 原作者: 益轩|来自: 益阳在线

     

 
      一、种植

  与作为世界茶叶发源地的中国西南地区一样,安化境内很早就有野生茶树。根据公元816年(唐朝)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有规模的生产和贩运,远销至湖北襄陵一带,从那时(距今1200多年)起,安化境内已有了零星的人工栽种的茶树。宋代建县时,茶已“甲诸州县”。至元、明时期,茶树由野生进入大规模种植,乡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

  二、产销

  安化黑茶的边销史已近500年,主销内蒙、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处,外销至俄罗斯和西亚、中东。近年来,一部分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安化黑茶属朝廷专营产品,由政府向茶商发“茶引”为凭证,入安化生产、收购并转运和经销,高峰时期年达二千引之巨,折合有15万担左右,数量之巨,史有“买不尽的安化茶”之谓。古时安化至西北交通困难,茶商贸易,向由山西、陕西、甘肃及本省茶商分别或组合经营,其中以山西茶商资本最为雄厚。茶商纳税认领引票后,来安化设置茶号采办黑茶。“茶引”分“甘引”和“陕引”两种,分别由甘肃茶商和陕西茶商经营,其中甘引占四分之三。清晚期,从小淹至东坪沿资江一带,有茶号二百多家,形成小淹、江南、边江、雅雀坪、东坪、黄沙坪、酉州等重要茶镇。山西祁县著名的乔家堡,即以经营边江的三和茶(千两茶)及江南的德和贡尖而富甲一方。近代安化黑茶受战乱影响销售量下降,但在1936年,各地来安化采办黑茶的茶行尚有90余家,其中仅江南坪就达43家,全县年产黑茶8万担。

  三、产品演变

  安化黑茶最早的包装形式是将散茶置于篾篓之中踩紧捆扎,方便车船骡马运载。引茶中的甘引叶质较粗,往往踩成重90公斤的大包,运往陕西泾阳压制茯砖,史称“泾阳砖”,用纸壳封装,又称为“封茶”。泾阳砖产生在公元1644年以前,每封旧秤5斤(约合3公斤),每二封装一篾篓,称为“一篦”,是最早在外形、重量和包装上统一规范的黑茶商品。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至1851年),安化出现了小圆柱形的百两茶(旧秤100两,折合6.25公斤);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5年),茶人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加工成大圆柱形的千两茶(重62.5公斤),内衬箬叶,中裹棕衣,外以花格篾篓锁之,防潮、隔味、保茶香,茶体紧结如铁,便于长途运输。百两茶和千两茶统称为“花卷”。

  1935年5月,湖南省茶事试验场酆劲夫、罗运隆在安化江南坪用木制机械试制黑茶砖初获成功;1940年3月,彭先泽、罗运隆在江南坪用手摇螺旋压砖机压制黑茶砖成功,同时开始规模化生产。1953年3月,国营安化砖茶厂机制茯砖研制成功。1958年,安化第二茶厂(今湖南白沙溪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将“花卷”改为长方砖形,用机械制造,称为“花砖”。所以在我国黑茶史上,第一片黑砖、第一片花砖、第一片机制茯砖均产于安化。

  四、古茶路

  早在明朝时期,甘、陕、晋、徽等省的茶商,每年从原籍来安化采办黑茶,将产品由船舱走水道,用马或骆驼走陆路,运销至西北和恰克图,包括俄罗斯、内外蒙古、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地,部分安化黑茶还经“丝绸之路”销往西域其他地方。这样的运输方式,形成了“船舱马背”式的茶马古道、骆驼古道。各条茶路不一,张家口和酒泉是安化黑茶西出沙漠,并与“丝绸之路”相叠合的最重要通道。以清末祁县茶商为例,从祁县出发,陆路经泽州(今山西晋城)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改水路至湖北襄樊到汉口,从长江入洞庭湖,沿资江至安化;或从襄樊转常德,再从常德至益阳转安化。以上陆路1300多里,水路近3000里。再从安化办茶后沿原路返回,经山西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运至恰克图,往返行程万余里。现在在安化山区仍然留下了“茶马古道”的历史痕迹,洞市老街和中国南方最后的高城马帮,是“茶马古道”历史的见证。

  五、贡茶

  清同治庚午九年(公元1870年),朝廷选取安化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所产优质黑茶(天尖)为贡茶,称为“四保贡茶”,年贡22斤。

  六、茶具和饮用

  过去,安化黑茶主要消费地在西北,多配以奶酪煮饮,以瓷碗、茶缸和适用其他容器为饮用器皿。安化本地传统饮用方式,多以粗毛茶投入盛沸水之大缸,待凉以解暑渴,经旬不溲。

  现代黑茶饮法趋于精致,一般是取一紫砂壶或公道杯,投5-8克黑茶,沸水冲茶(每次约150克),一道茶不饮,用以烫杯洗盏,二道茶品尝,三道茶饮用,饮用时视客人的多少,各以小的玻璃盏、紫砂盏、瓷杯盛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