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作家眼中的山乡巨变!文艺报整版刊发作家感言
2023-6-13 17:25|编辑: 胡琪琦 |查看: 12678 |举报

  5月20日至24日,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活动在益阳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作家相聚益阳,聆听“人民艺术家”王蒙的“清溪一课”,在周立波故乡见证“新山乡巨变”,在安化的茶乡花海中感受随风飘荡的幸福……于火热的生活一线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作家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活原野永远大于艺术创造。

  6月13日,《文艺报》2-3版刊发《“将自己这滴水,融入时代和人民的江河” 中国作家协会“做人民的学生——作家活动周”作家感言》,详情请看↓↓↓


是啊,新的“山乡巨变”就在眼前!

□海勒根那(内蒙古)

  应中国作协的召唤,我从春寒料峭的呼伦贝尔跨越四千余公里,来到青山绿水的湖南益阳,体会“山乡巨变”,感受“作家回家”。难忘的四天五夜,难忘益阳人民的热情,以及中国作协无微不至的活动安排。

  文学课上,王蒙先生不辞旅途辛苦,为作家们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扎根新疆时,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践行“向人民学习”,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亲历课”。清溪村是周立波先生的故乡,先生亲见新中国的“山乡巨变”,满怀欣喜,在鸡鸣狗吠的乡下小屋,伏案写下浩浩巨著。而在茶乡花海,我们真正见识了人民的创造力,茶园整合了茶民的土地,再用景区所得反哺茶民,因此让这片山乡有了勃勃生机。

  是啊,新时代来临,新的“山乡巨变”就在眼前,就在周立波先生的清溪村,就在益阳的庄庄寨寨。“作家活动周”一路行来,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人民做不到的!而这次中国作协让“作家回家”,回的正是新时代人民的家,是作家应该经常回的家!

  

生活原野永远大于艺术创造

□王跃文(湖南)

  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深入湖南益阳清溪村、安化县学习调研,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聆听“做人民的学生”专题讲座,赴岳麓书院感受“实事求是”思想伟力,十分受益。作家应该把“做人民的学生”作为终身功课,长期坚持,笃行不怠。这不但是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对作家的要求,也是作家不断吸取艺术创造活力的必由之路。人民群众色彩斑斓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养料,人民群众感受生活的独特方式天然具有文学性。生活原野永远大于艺术创造,人民群众永远在创造新生活。作家要真诚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熟悉人民群众的烟火日常,体察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学会用人民的眼睛观察生活,用人民的情感抚摸生活,用人民的语言表现生活,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作品。

  

最值得学习的是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情

□石一枫(北京)

  我们此行的主题,是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在湖南益阳,我们会特别记起前辈作家周立波,他的《山乡巨变》和《暴风骤雨》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强音,同样也在我们这个时代回响,而我们向周立波致敬,首先是要学习他为人民、为时代写作的精神。

  人永远需要学习。作家这个行当,更需要随时随地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对象学习,向我们在写作中所描述、所剖析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向现世人间里的芸芸众生学习,一言以蔽之,向人民学习。

  工农兵学商,作家是个相对小众的职业,越小众的工作越要经过大众的检验,否则鱼目混珠就太容易了。作家又是个幸运的职业,当大多数人还在用力气和技能养活自己,作家却能从事最接近自由王国的精神创造,恰恰因为这份幸运,我们也必须避免空中楼阁,尤其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自我空转。我们必须向人民学习,人民千姿百态,生活之树常青,学习的过程必将自始至终贯穿我们的职业。

  向人民学习,学习的是什么?在我个人看来,最值得学习的是对于生活的无限热情。只有一心扑在生活里面,珍视生活中每一份具体的感动或者感悟,生活才会焕发出独特而真实的光彩。

  

切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文学的巨大热忱

□星 河(北京)

  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活动,最直接的体会就是“温暖”。无论是精心安排的观摩与座谈,还是接待过程中的细致与体贴,尤其是颁发的入会天数纪念牌,都给人一种格外的温暖感。

  这次活动不但让我看到了基层文化中多种形式的文学存在,而且切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文学的巨大热忱,加强了我对文学创作的信心。聆听王蒙先生的“清溪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大师风范;而岳麓书院的专家讲座又使我了解到许多历史知识和深邃观点,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在我看来,“做人民的学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另一种表述,写作者时刻都无法离开生活与人民,无法离开哺育着文学的土壤与环境。

  

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

□杨 勇(河北)

  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举办的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对于团结引导作家如何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如何融入乡村振兴、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希望。王蒙先生情深意切的讲课令人倍感振奋,受益匪浅。我深刻感悟到,做人民的学生,就要深入基层、深入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本次作家活动周,既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又突出乡村振兴“山乡巨变”;既在课堂聆听“清溪一课”等授课,又深入考察了茶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具体点位;既在岳麓书院畅享论坛,又在橘子洲头感怀伟人情怀,在马栏山纵论文学与影视融合发展。特别是精心安排我们来到诞生《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家乡学习感悟、为作家颁发入会纪念牌等等,无一不激发起作家们爱国为民的创作热情。整个活动组织衔接有序,服务认真到位,使作家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关怀。

 

以作品为本 以人民为师

□张卫平(山西)

  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协在湖南益阳举办的“做人民的学生”系列活动,感触颇深。益阳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周立波先生和山西还颇有渊源,抗战时期他作为战地记者就曾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写过反映晋察冀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纪实文学作品《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他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当年从根据地成长起来的作家。

  几天的学习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几个信念。一是坚持以作品为本。周立波、赵树理等前辈作家始终把创作放在第一位,不管世事如何变幻,不管身份地位如何更改,作为作家的主体意识、创作意识始终不动摇。为了创作,他们甚至可以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深入生活,安心创作。二是坚持以人民为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等创作理念,在周立波、赵树理等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他们来说,是真扎根、真深入,一扎就是几年乃至十几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甘于寂寞,用心体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决定一个作家写作的立场、观点和格局。周立波、赵树理等前辈作家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写作,为人民抒情,为人民立传,这也是他们的作品能够穿越岁月的时空、历久弥新而仍然让人民喜欢的重要缘由。

  

最动人的故事一定在人民群众中间

□李 铁(辽宁)

  参加这次活动,感受到中国作协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文学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做人民的学生”,号角已吹响,从益阳出发,走进火热的生活,最好的写作素材一定是在生活中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也一定发生在人民群众之中。作家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深扎下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水乳交融。

  文学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也回归于人民。这种力量令我精神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是基层写作者,一定要把这种来自现场的感受和启发带回到基层,激励身边的每一位写作者。我们唯有像前辈作家周立波一样深扎下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才能真实地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文学永远与生活同行,作家们要一边生活一边写作,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写出身边的“山乡巨变”,讲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故事。


从宏阔与细微处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景凤鸣(吉林)

  从考察调研到专题座谈,从瞻仰历史古迹到参观文学遗迹,从听取名家讲课到体验文创产业,深入感受“做人民的学生”这样深度热切的文学主题,在“作家活动周”,我体会颇深,获益也颇深。

  我们正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之中,身处盛世,充分感受抒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进程,描绘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广阔的历史画卷,是新时代作家的幸运。实现这个文学目标,要始终把握人民群众这一山乡巨变的创造者,做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把文学之笔紧紧同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努力从宏阔处、从细微处、从动情处,书写山乡巨变的细致环节。

  做人民的学生,体现在努力写作,以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提供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精神食粮上;体现在增大文学半径、延伸文学手臂,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学需求上;体现在面向基层、面向行业,开展积极有效的文学服务上。做人民的学生,要在长期的“深扎”过程中,与人民群众真情相系、心肉相连;要在具体的“深扎”过程中,对人民群众心存敬重、常怀感恩、砥砺前行;要在沾满泥土芬芳的“深扎”过程中,以学生的态度向人民群众谦虚请教,让这些良好修为成为作家个人提高思想修养、品德修养、写作修养的重要途径。

  

“认识你很高兴”

□杨知寒(黑龙江)

  湖南之行已经结束,回来后还经常想起那些画面里的光影,一张张或熟悉或初相识的面孔。芸芸众生,无论我们交汇在山清水秀的村庄还是灯火璀璨的都市,都留下深刻印象,成为独一无二、再难重复的体验。写作正是从这样或那样的体验中来,和不同人打交道,产生不同感受,短短几天,所感知的不过最朴实一句:向人民学习。有时我们很需要从自己的世界里跳出来,不单物理上的,更针对心理,跳出个人受限的意识,感受广阔天地,体会每一个人的每一种生活,发觉世界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对象,那么多值得关注的思考。作为青年写作者,这样的活动和上课经历,令我的创作长期为之受益,即走出书斋,与陌生人取得联系,深化思维的边界。在其中一天,模糊的黄昏时刻,我和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孩坐在老城区的一个天台上,看月亮从云后出现,带出一颗星星。她说:“认识你很高兴。”一句平常话、一个平常时刻便能勾起文学的气息,这一切让我对湖南之行难忘。做人民的学生,做生活的学生,所见所得,将有多么广阔。

  

自己常常站着走着,笔下人物才能立起来

□苏沧桑(浙江)

  参加中国作协这次既盛大又接地气的“作家活动周”,来到湖南很亲切,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名字苏沧桑就是父亲取自毛泽东诗词“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毛泽东主席为湖南一师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也一直影响着我的文学创作。最近五六年来,我采访了很多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深度体验造纸、戏班、采茶、养蜂等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古老手艺和行当,我遇见的一双双手,至今历历在目:在纸浆中浸泡了40多年的塑料那种触感的捞纸工的手、被200多度高温炒茶锅灼伤的茶农的手、为逝者精心化妆的殡仪馆化妆师的手、双目失明的养蚕人像长了眼睛一样灵活的手等等,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江南的另一种美以及美背后的披肝沥胆甚至惊心动魄,学到了热爱、专注、坚韧、内敛、敬业、创新等生生不息的古老美德。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中,我最大的感悟是:自己常常走着站着,笔下人物才能立起来;自己亲手触摸,作品才有温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字才是会呼吸、有生命力的好文字。这次湖南之行于我又是一次向人民学习、向师友们学习的宝贵机会,我很珍惜。

 

“作协是作家可以去喝茶聊天的地方”

□东 紫(山东)

  在我的认知中,估计也是绝大多数会员的认知中,中国作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机构,很遥远很神秘,里面的人要么很威严,要么很权威。这次听张宏森书记讲:作协是作家的家,是作家可以去喝茶聊天的地方。看到他推心置腹地和作家交谈,对每个作家的发言都努力地做延展、深探的回应,确实觉得这是喝茶聊天时才会有的互动。

  在去益阳报到的路上,看到“文学之乡”的字样,想象不出文学如何“之乡”,到了才懂得,它的“之乡”是因为在这里,文学是被热爱的、珍视的、荣耀的,文学在这里已根脉繁盛,有那么多的书屋,那么多的年轻人在阅读,在做文学志愿者,在“追星”。看着那被层层包围追着签名的作家朋友,心里羡慕而温暖。

  听王蒙先生的课,特别励志。他对生活和写作的态度,都非常值得学习。把苦难的境遇当成学习的课堂,和人民深入接触,真正做人民的学生、生活的学生。他年近90岁还在坚持写作,“能写一天是一天,能写一小时就写一小时”,这简直就是治疗我懈怠病的最好良方。领到记录入会天数的“入会纪念牌”,特别惊喜也特别感动,加入中国作协是我们文学生涯的重要足迹,想不到的是你平平凡凡走过的路,竟然有人在乎你的脚印,一个个给你数过来。

  

丰富了阅历,深化了对祖国的认识

□郑在欢(河南)

  湖南一行,从益阳到长沙辗转多地,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与山乡变化,丰富了阅历,也深化了对祖国的认识。湖南这片土地与新中国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土地造就了人,人也改变着土地,今日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奋斗,这里面,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必然是广大的人民。“做人民的学生”,做到不忘初心,谨记个人是从人民之中而来,并持续地深入到人民之中,和人民并肩作战,为人民树碑立传。文学始终是一种有关于人的艺术,只要下笔,必然触及具体的人。通过写作,记录那些值得记录的一个个个体,记述一桩桩具体的喜怒哀乐,描绘出具体时代的人的样貌,是身为作家的天职,也是使命。


虔诚地当一个小学生,才能交出我们的作业

□陈应松(湖北)

  这次“作家活动周”,让我深受教育和启悟。对于作家来说,人民永远是老师。作家笔下的所有故事、所有灵感和语言,都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来的。结合我20多年深扎神农架的体会,想要写好作品,必须老老实实当人民的学生。只有当“深扎”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的“深扎”才能真正的取得应有的成绩,获得应有的意义。任何浅尝辄止的、短平快的、蜻蜓点水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写作题材的直奔主题、图解政策,或导致概念化、扁平化、符号化和同质化。我们许多人之所以写不出《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创业史》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因为我们的写作太自信于居高临下的自我的视角,而不是人民的视角、炊烟下的视角、火塘边的视角、热炕上的视角。永远不要幻想当人民的老师,而是要虔诚地当一个小学生,才能交出我们的作业。

  

我们必须最大程度靠近人间烟火

□秦羽墨(湖南)

  很高兴参加本次“作家活动周”,短短几天时间里,我跟随大队伍在益阳、长沙等地调研,深入实地参观乡村振兴等建设成果,从各个角度全面立体地感知时代进程,目睹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行走,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做人民的学生”,为人民而写作,绝不是一句空话、套话。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比很多西方国家几百年来发生的变化都要大、都要复杂。我是一个“80后”,成长在新时代,见证了这个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因为眼前现实的精彩和复杂,常常让人一叶障目或雾里看花,无法做出客观准确的呈现。作为写作者,我们必须最大程度地靠近人间烟火,用一颗滚烫的心,去体悟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精神需求,然后用艺术的手段,进行精准动人的描摹,这是我参加本次活动的最真切的感受。

  

新山乡巨变需要文学来记录

□肖 勤(贵州)

  湖南益阳,最美的五月。拿到中国作协颁发的入会纪念牌时,意外、惊喜和感动如同蓬勃的群山绿波,层叠而至。此次湖南之行,再次提醒作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何才能真正走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

  在调研座谈会上,张宏森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之问——新时代文学如何高质量发展?这又是一张新问卷。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大地上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新的山乡巨变,这些伟大的变化需要有更具时代意义的文学来完成对接和记录,我们的视野需要重构、知识需要重构,若干新的传播方式也在倒逼着我们必须拓展创作的力度和深度。

  聆听了王蒙先生的“清溪一课”,他谈及当年自己发出“苍天啦,我到哪里去找主线啊”的感慨和无助时,是生活和音乐让他寻找到了答案;而当创作源泉日渐枯竭时,他是在新疆的行走中寻找到了崭新的生活素材。王蒙先生的创作生涯再一次证明了向人民学习的重要性和在大地上行走的重要性。之后数日,作家们在茶乡花海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机活力、在千年文脉岳麓书院中重温了先贤之德、在橘子洲头感受了伟人气概,在马栏山感受到了新技术下影视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未来。这次“作家活动周”于我而言,是一次边走边学的学习,在解答问题中引发了深思,在传承创新中增强了信心。

  

是精神溯源之旅,更是重铸信心之旅

□李约热(广西)

  在湖南益阳周立波先生的家乡清溪,接过入会纪念牌,兴奋、激动。这是关心,也是期待。做人民的学生,多么及时、精准的提醒。向人民学习,能祛除浮躁之气和功利之心;在生活中深造(王蒙老师语),可以强本领长见识。在清溪,我感受到文学无上的荣光、时代的召唤和作家的心血成就了山乡巨变。在周立波先生故居,看到先生自拟的墓志铭:“……他所歌唱的美丽和真诚,将会永远生存。”在伟人求学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悟“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深刻内涵;在岳麓书院,感受湖湘文化的博大。总之,这是一次精神溯源之旅,也是一次重铸信心之旅,对我今后的写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活动虽然圆满结束,我的学生生涯还将继续。感谢中国作协!感谢湖南!

  

文学在传承与团聚中代代接续

□江 非(海南)

  近来,中国作协举办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举办了首次“中国文学盛典”,今年又推出了“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各地文学界尤其是基层文学创作队伍中反响巨大,大家从中看到了气象,更感受到了贴心。可以说,“作家活动周”给基层作协会员带来了满满的温暖。通过“作家回家”的系列活动,大家见作协的人、听作协的声、知作协的事、感作协的心,对全国的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而言,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尤其是每位与会者收到自己专属的入会纪念牌时,一种家的温暖油然而生,感受到了文学事业是一项个人的事业,但更是一项在传承与团聚中代代接续的共同事业。

  

不要远距离审视,应该零距离接触

□张远伦(重庆)

  姿态低于生活,脚印深入大地,方能真正以人民为师,做人民的学生,从而创作出有根基、有底蕴、有血肉、有筋骨的文学作品。这是我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在益阳和长沙学习所得。

  周立波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深入人民之中,做一个真正的农民,与乡亲们完全融汇在一起,同喜同乐同劳动,深入观察和体验了山乡巨变,写出了经典作品。我应该放弃既有的远距离审视的长镜头,扎根到家乡去,回到乡村振兴现场,用微距般的观照、零距离的接触、浑然一体的情感体验和身心触摸,获得生活细节,在有饱满情感的基础上,用俯拾皆是的文学素材写作,和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用文学的形式反映鲜活火热的当下,从而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因此,做人民的学生,对我而言就是要做身边所有具体可感、血肉丰满的人们的学生,学习他们坚韧不拔创造美好生活,学习他们永不言败奋勇前行。“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我将沉心静气,为故乡歌咏和抒写。

  

感知人民心跳和大地体温

□罗伟章(四川)

  作家观察生活,应从生活的低处开始,如此才能真切感知大地的体温。在这个意义上,做人民的学生不仅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还是写作的内在需要。本雅明说:“凌晨起来打扫大街的清洁工,或许比谁都更了解一座城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渴望与期盼,是一个社会的呼吸。

  向人民学习,既要学习某些服务于写作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习他们对时代的敏感、对未来的信心,学习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学习他们在深厚的传统中形塑出的品格。同时将心比心,从观察生活到感受生活。没有深入骨髓的感受,学习就只是表面的,就不能把零散脆弱的情感升华为宽广博大的情怀。

  作家劳动成果的最终指向是作品所代表的时代气质和精神维度。只有在不断向人民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建设、自我成长,书写出的生活才可能把握生活的本质,也才可能从思想和审美层面高于生活。

  这次随中国作协去湖南调研,从先辈作家周立波身上,我受到很深的教育。如何将自己的一滴水,融入时代和人民的江河,进而写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是我需要面对的写作课题。

  

心中暗自惊叹,这竟然是我的家乡

□盛可以(湖南)

  我本身就是益阳人,和周立波先生是老乡。过去的十几年里,曾多次带朋友访问周立波故居,谈论时间在文学中留下的痕迹。那时的清溪村与其他村庄没什么两样,单调中朴素安静,草木怡然。这一次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坐大巴再次进入清溪村,竟像是第一次到访这个地方,连路都不认识了。大约三年没来,村庄就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场真正的巨变。一路上被优美的景色吸引,心中暗自惊叹,待看到作家书屋、藏馆、清溪剧院等漂亮而具体的场所,置身于浓郁的文学氛围之中,有点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待清晰肯定地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家乡,视线不知不觉就模糊了,心中思绪沸腾。周立波先生的《山乡巨变》是深入人民生活结下的硕果,这部作品又带来了现实的如此巨变。感激生活滋养着文学,文学改变着世界。

  

打一口深井,汲取生活的清泉

□吕 翼(云南)

  湖湘之行,于我而言,是一场文学之旅,更是一场生命之旅。多少次魂牵梦萦的地方,在中国作协的精心安排下,终于亲身经历。几天时间里,眼见过,耳听过,脚走过,内心感受过。所见所闻,灼心刻骨,血肉相连,启迪太多。这是一片神奇的天空,是一块厚重的沃土。血与火、苦与甜、是与非、爱与痛……都从人民中来,都将回到人民中去,这就是文学的本质。

  我记住了,作为一个作家,做人民的学生,方向才会正确,眼前才不至于迷茫;做人民的学生,贴紧大地母亲,经雨露阳光,作品才会有生命和呼吸;做人民的学生,打一口深井,汲取更多的清泉,作品才会源远流长;做人民的学生,站得正,走得稳,才能行将致远,瞭望世界。

  做人民的学生,更要终生践行,不走形式,不放弃,不浮躁,不功利。

  

“作家活动周”让我审视今后创作的方向

□段爱松(云南)

  很荣幸受邀参加中国作协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作家活动周”。实地走访湖南益阳清溪村,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山乡巨变”。支撑起这种巨变的是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力。那么,作为周立波《山乡巨变》创作背后,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新时代的作家该如何赓续?又该如何创新性地以文学传承历史,以文学记录时代、融入人心、期许未来……便成为这次“作家活动周”让我审视今后创作的重要标尺与方向。此外,参观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安化乡村振兴、橘子洲、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加之聆听张宏森书记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王蒙先生“清溪一课”讲座活动等,无不证明着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和时代一线,向人民学习、向历史和现实学习、向那些代表着人民智慧与未来方向的一切学习,诚挚地做好人民的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生命切入新时代的发展巨变,创作出有温度、有力度、有责任和担当的作品。

  

俯下身子,多“读无字之书”

□张金平(陕西)

  对于一名长期在基层坚持写作的作家编剧来说,受邀参加“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不仅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自我成长和体验文学魅力的机会;不仅是创作道路上的大事,更是人生大事。

  作为一名作家兼编剧,很长时间受到身份归属的尴尬困扰。中国作协多年来始终给予我巨大的支持,尤其是活动第一天,收到徐贵祥老师颁发的入会纪念牌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这突如其来的仪式感,瞬间让我泪奔……对我个人来说,这比收到任何荣誉都高兴。这份沉甸甸的礼物,不仅是对我身份的认可,以及这么多年来辛勤创作、努力奋斗的肯定,更是激励我在今后继续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五天的学习,以及与作家们的交流中,深感各地作家对现实题材的开拓领域,紧跟时代步伐,为人民而歌的壮怀和责任感,这让我不由得敬佩,坚定了自己今后在创作中的信心和决心。“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要俯下身子,多“读无字之书”,不仅要汲取生活的养分,更重要的是从内心爱人民、爱读者、爱观众,用真诚的心去拥抱读者和观众,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频,聚焦伟大的新时代强音,为新时代新征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

  

激活文学在乡村振兴中的磅礴伟力

□王新军(甘肃)

  群山环绕的清溪村屋新瓦亮,整洁的道路穿梭在嘉禾掩映的阡陌当中,山间的鸟鸣伴随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在炊烟中飘荡,花红柳绿的夏日山村,一派清新。30多家“作家书屋”就散布在这个7000多人的村落里,村民、游人或者捧书细读,或浏览观瞻,给恬静的村庄又增添了一派风雅之气。而坐落在清溪村口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更是以10万册藏书的容量,将国人对文学的目光一下子拉到了清溪。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在这里读书畅想,在文学中找寻精神寄托和生命意义。而文学创作实践,也因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使创作者对当代乡村生活有更真切的感悟。这种碰撞和交流,不仅让村民们更深入了解文学的魅力,也让作家们更好理解了乡村的生活和文化,从而更好地反映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如果说六十多年前的清溪村之变是一次新与旧的时代交替,那么今天的清溪村之变,俨然是一次精神的提升和性格的重塑。

  作为一个来自西部的写作者,这次“作家活动周”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学在新时代应有的作用。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而文学可以通过反映和呼吁乡村的生态、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重要力量。

  

人民的力量在茶马古道上生生不息

□龙仁青(青海)

  此次参加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作家活动周”,印象最深的是飘溢在益阳街巷里浓郁的茶香。浓郁的茶香从益阳古老的茶坊、浩荡的河流及乘风破浪的木船中飘溢而来,从翻滚着绿浪的茶田、路畔农家院落的木桌上一只粗糙的瓷碗中飘溢而来,贯通了这里的历史和今天。

  我的家乡在青海湖边一片叫铁卜加的草原,是纯牧业区,那里的人们从早到晚都在喝茶,喝的就是茯砖茶,并把益阳产的茯砖茶奉为上品。青藏高原并不种植和生产茶叶,但茶叶参与和影响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习俗、饮食等各个方面。这种关系也是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延伸到内蒙古、新疆等地广大游牧地区茶文化的缩影。在家乡,时常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条哈达搭在一包茯砖茶上,被主人高高举起,恭敬地捧送到客人的手中,显得神圣而又庄重。这样的礼仪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着广泛深刻的含义:茶和哈达搭配,这里有民族间的团结统一、文化上的和谐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出了坚韧持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作家,以虔诚之心走向人民、书写人民的同时,同样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这种力量和信念。这种力量和信念,在历史中隐形的茶马古道上依然生生不息。

  

一生做人民的学生

□阿 舍(宁夏)

  周立波先生和王蒙老师两位文学前辈的创作实践,是对“做人民的学生”这句话的具体阐释,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周立波先生回到清溪村,将自己从作家身份转换成农民身份,在这之前,他还有革命者、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文艺工作组织者等诸多身份,这些文学前辈始终在自觉地实践着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的理念。而王蒙老师在“清溪一课”里,以自身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轨迹,将这句话拓展为向艺术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所以说,“做人民的学生”应该是作家秉持一生的心态和人生观,是作家应该持有的个人素质。一生做学生,一生保持对知识、艺术、生活、时代和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保有不断感受、体验、思考迎面而来的新的现实的敏感与热情,既是作家本人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更是写出好作品的基本保证和准则。

  

我会永远珍存这份美好的文学记忆

□玉苏甫·艾沙(新疆)

  从乌鲁木齐飞往长沙,再赶到湖南益阳,一路上浓浓的文学氛围让人感动,我真正体验到了“回家”的感觉。第二天参加启动仪式,上台领取入会纪念牌,让人激动不已。尤其看到王蒙老师,更是喜不自禁。我还跑上去和老师握手,用维吾尔语和他交流。在周立波故居,看到“山乡巨变”,深刻感受到了一名人民的作家,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越久,扎根人民越深,创作的作品就越有生命力。

  在安化参观了黑茶博物馆。凶险的资江养育了茶农,黑茶滋润了边疆人民的心。我从小就喝着湖南安化的黑茶长大,可以说,如果没有湖南安化的黑茶,少数民族的奶茶最多就是一碗牛奶。茶马古道连接湖湘大地与边疆少数民族之情。在岳麓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短暂的几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是留给我的影响极其深刻,我会永远珍存这些美好的文学记忆。作为一名作家,要用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来回报读者、回报时代。

  

除了“有趣”,还要“真实”

□伍美珍(安徽)

  这次参加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对我这样写儿童文学的作家来说,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虚心向孩子学习,写出孩子们喜爱的文学故事。

  我的创作大约从新世纪开始,最初写的是青少年小说,作品的主人公和读者,基本都是都市商业语境下的青少年,物质富裕的时代带来了他们个性以及内心世界的觉醒,所以对于他们内心情感的观照、人文关怀也成为这类小说的主旨。在2007年时,我开始写儿童故事,我细腻地观察到了当时小学生的情感压力、烦恼困惑,以及他们的一些特别的阅读趣味。我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有趣的、能让孩子得到快乐的,但除了“有趣”,还要“真实”。孩子不仅是最懂得感激的读者,而且是要求最严格的读者,作品中一旦有不真实的地方,他们可能就不愿再往下读了。因此,要写出孩子们喜爱的文学故事,就要虚心向他们学习,保持有趣,保持真实。

  

文学必须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

□萧 鼎(福建)

  这次湖南之行,于我来说收获巨大。在岳麓书院,在橘子洲头,特别是在参观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了解了毛主席,也更深地理解了“做人民的学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人民是我们的老师,文学必须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从小见大,汇水滴成河流。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才能写作出厚重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作品。


倾听时代的脉动,书写火热的生活

□温燕霞(江西)

  5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走进了湖南益阳清溪村,目睹了“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走访了中国名茶黑茶的故乡、湖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安化县,感受到了传统产业与现代企业机制相融合的新鲜活力;在岳麓书院,从名家畅谈中进一步领略人文历史的深厚内涵;当我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的学校主楼大厅,看到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匾额时,心情非常激动:“做人民的学生”是这次“作家活动周”的主题,更是我应毕生牢记的座右铭。

  作为来自红土地的作家,我只有先当好人民的学生,才能将笔尖变成茁壮的竹鞭,从生活的土层中吸取丰厚的营养,从而在写作时倾听到时代的脉动,捕捉到最为火热的生活细节,讲述好新时代那些美好而有光辉的人物与事件的故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

□龙 一(天津)

  这次到长沙去体验生活,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我们观看的电影《长沙夜生活》直面当下年轻人的困境,讲述他们对于生活的选择、感知和认识,特别是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在困惑和迷茫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最终为自己做出决定。这样的题材和审美方向是电影创作一个重要的选题。这部电影在制作和故事讲述手法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票房,但是这种选题和审美取向是具有先进性的,未来会有很好的前途。希望日后有更高质量的同类题材作品出现,并且形成一种审美风潮。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