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人民性,是周立波作品的不朽光芒
2021-12-10 17:31|编辑: 李倩|作者: 南杨 |来源: 湖南日报 |查看: 13600 |举报

  在清溪村两天半的走访里,我们对周立波“人民作家”的称谓有了真切、丰富和深刻的感受。

  他去世42年了,他的《山乡巨变》所描写的那个时代也已远去,但是,他和他的作品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依然在这方土地上散发着馥郁的芳香。他回乡、劳动、写作的故事,在乡亲们中口口相传,娓娓讲述;他小说的故事、人物、场景在一组组雕塑、连环画廊和剧场演出里栩栩如生,趣味盎然;他作品营造的优美意境和浓酽的民俗风情,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文化景观和流动在空气中的文化气息。

  更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不少清溪村的村民居然能够大段大段背诵他的作品——因为,那些文字所描写的生活、所使用的语言,让他们感到如此熟悉、亲切、有味和美好!

  从大历史的视角看,任何作家、任何文学作品的主题或许都难以避免时代的局限性,周立波同样如此。但是,人民性,赋予了他文字不朽的光芒。

  周立波作品的人民性,来自于他对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的高度自觉坚守。作为党的文艺战线的战士,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文学新人到战地记者到作家、学者,周立波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他所有作品的笔触对准的是普通战士和劳动大众。他拳拳服膺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为谁写,给谁看”,在他心里从来没有过丝毫疑虑。

  为了更好地表现大众,贴近大众,他在语言文字上进行了一番自我革命,由过去欧化痕迹明显的语言变成了大众化的、具有中国风格的语言,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及其他乡土小说中,他更特意选用了大量俚语土话,从而形成了独有的立波风格语言。

  周立波作品的人民性,来自于他扎根土地、扎根人民的严肃的写作态度。他说“采风是不能写小说的,只能写散文”。1954年11月,他响应号召,回到故乡益阳,并深深扎下根来。前后7年时间,他生活的根就在家乡,其中整整两年住在乡下。那段时间,他的身份首先不是作家,而是推动农业合作化的干部和农业劳动者。在乡里,这个副部级待遇的国家一级作家,成了乡亲们口中的“立波胡子”“凤翔哥”“凤老三”,成了地道的乡村干部和农民。一身灰蓝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干各种农家活,除了架在脸上的那副方框眼镜,以及格外喜欢“看热闹”和“奋啪啪”(益阳方言里聊天的意思)外,他与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

  这种深厚的“生活体验”,使他得以用清新朴素、真切自然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塑造出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胡”、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跨时代的乡土风情画卷。

  周立波作品的人民性,来自于他深沉、质朴、纯粹的人民情怀。他深爱故土,深爱农民兄弟。他全心全意为乡亲们办事,一次次捐资为村里办公益事业、资助贫困乡亲。临死前他还在惦记着他资助过的两位村里的老人,嘱咐家人给她们送些钱去。作为作家,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与感情上,他与乡亲们完全地水乳交融,“零距离”,他由衷地喜欢、欣赏乡村干部、农民兄弟身上那些可贵、可爱的品质,由衷地喜欢、欣赏那些有味的民情民俗。

  为此,他笔下的各类人物,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才那样鲜活如画,令读者心驰神往。

  人民作家周立波用他为人民的书写,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山乡巨变。新时代新的山乡巨变,呼唤着更多周立波式的人民作家。清溪村正在周立波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里化茧为蝶、再度蜕变,更宽广的乡土同样需要周立波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