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刘星亮:生花妙笔写就历史风云
2019-8-2 09:19|编辑: 李倩|作者: 胡琪琦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12094 |举报

  我与祖国同成长


刘星亮:生花妙笔写就历史风云


实习记者 胡琪琦

  


  一位老人六十多年来与戏剧、文学相伴,至今仍未停下写作的步伐。戏剧《热土忠魂》《桃花江·美人窝》《但愿人长久》参加湖南省艺术节,均获银奖,《热土忠魂》《但愿人长久》获田汉戏剧文学奖、演出百场奖;电影《刘少奇的44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优秀故事片奖、中影公司“冰雪杯金奖”……正如今年我市“三周文艺奖终身荣誉奖”颁奖词说的:“他以特有的艺术径途,不懈探求社会和人生之真谛”,他的作品“满堂精彩,熠熠生辉”。

  这位老人就是刘星亮。


  《战洪曲》:业余作者业余演员的一出好戏

  1969年,宁乡县遭受特大洪灾,损失惨重。刘星亮时任县广播站总编,多次采访受灾群众和抗洪救灾的基层干部。横市公社回水湾大队支部书记左回云,就是剧中的原型。这部戏写的基本上是他的事迹,比如爱人被冲走、拉肚子、上北京等,还有一连30多个小时打捞粮食的同志,把油布雨衣让给社员,自己睡在河堤上的党员……种种事例常使他热泪盈眶,彻夜难眠。

  这时,县委宣传部交给刘星亮一个政治任务——20天排个《智取威虎山》,庆祝国庆20周年。该剧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现代戏经典,要组织业余演员来排练这样一出戏,难度非常大。刘星亮就想,何不以抗洪救灾为主题写一部新戏?得到同意后,他争分夺秒梳理素材,构建了一个故事轮廓,然后找来原湘剧团导演杨国柱和宁乡一中教师周斌辉,三人一同讨论,拟出提纲后分工写初稿,周斌辉写第一场,杨国柱写第四场,刘星亮负责二、三、五、六场,最后由他统稿润色,一部现代戏剧《战洪曲》就这样诞生了。

  当时没有署名的概念,大家凭着一腔热血创作,只想拿出一个好作品来向国庆20周年献礼。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激发了全体演职人员的热情,大家日夜加班,仅用10天时间就把戏排好了,于9月29日晚上彩排。根据领导和部分观众看了彩排后的意见,刘星亮连夜对剧本进行修改。第二天就是国庆节,晚上就要正式演出了,可演员们上午都得去体育场参加庆祝大会,不能请假。为争取排练时间,刘星亮把修改后的台词分别写在小纸条上,开会时一条一条传到演员手里。下午走台,重点把修改的部分磨合了一下,晚上就正式演出了。

  当时宁乡剧场座无虚席,县里几大家领导都来观看演出。剧场效果比预期好得多。该笑的笑,该哭的哭,掌声不断——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县委书记杨世芳当即决定,继续演出,通知附近的基层干部进城观看。此后连演半个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省地领导来宁乡指导救灾工作,看了演出,非常高兴,决定调到省里作汇报演出。在长沙红色剧院向省党代会汇报演出后,47军军长、湖南省革委会主任黎原和副主任华国锋上台接见演员和作者,给予充分肯定。第二天又为省市文艺团体演出一场,反响也不错。省文化组组长王庆章夸赞说:这是“湖南的样板”。后来又被分别调到地区大会堂、沅江和安化梅城演出。

  


  《刘少奇的44天》:好事多磨

  1980年,刘星亮听到有消息说刘少奇同志将会平反昭雪,便十分激动,心想一定要把他当年回乡调查研究的事写个剧本。

  刘星亮的家离花明楼不过10公里,在宁乡四中工作时,经常带着学生在炭子冲一带活动。1961年刘少奇回乡时就住在他家一塘之隔的王家湾,家人和乡亲父老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谈起这些事。决心一下,刘星亮便往花明楼炭子冲和长沙县天华大队走访刘少奇当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的那些人和事,一去就是半个多月。

  在掌握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很快就写成了大型戏曲剧本《故乡行》。经益阳市湘剧团用高腔排练演出后,反响非常强烈。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青田专程前来观看,并由省广播电台进行实况录音播放。剧本获益阳地区文学创作奖。剧照参加了全省舞台美术展览。

  1990年,刘星亮获知潇湘电影制片厂想拍个关于刘少奇的电影,作为向建党70周年的献礼。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他带着剧本走进了制片厂。文学部主任方涛初接待了他。方主任看了剧本后表示,剧本写得很好,但在两个月以前他们也约人在写。刘星亮一听,便打算放弃,但方主任认为约的那两个人,一个有素材但不会写戏;一个能写戏但没有素材。这么久了还毫无动静,估计有困难。而刘星亮有素材,又会写戏,肯定能写出来。方主任对刘星亮的信任和期待,使刘星亮不好推辞,很快,他便将舞台剧本改成了电影剧本。

  可当刘星亮送剧本去厂里的那一天,有人告诉他:方涛初主任得急症去世了!这让他一下凉了半截。幸运的是新任文学部主任高年士将两个剧本比较后,亲自担任刘星亮这个本子的责任编辑,这时候倾向已显而易见了。可是,另一个作者以先约为由,坚持要用他们的剧本。方涛初不在了,其他人又不知道约稿的具体情况,厂里为了不耽误拍摄时间,只好将两个本子都买了,再请文学顾问综合与修改。修改后的剧本,里面的人物设置、故事情节乃至很多语言,都采用了刘星亮的。

  


  让人最感欣慰的是,王光美同志看了剧本很高兴,亲自改剧名为《刘少奇的44天》。样片拍成后,刘星亮署名在先,那位作者有意见,要署笔名“湘竹”,厂里照办了。拷贝出来了,那位作者一看没有自己的名字,又不舒服了,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前面。几经折腾,厂里几次给刘星亮打电话,征求对署名的意见,并请他到长沙去协商。他的回答是:“我写刘少奇不是为了名利,只要少奇同志上了银幕,我就心满意足。”

  由于刘星亮不争论、不纠缠,保证了拍摄时间,使影片得以按时完成,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事情过后,潇湘厂雷厂长握着刘星亮的手说:“星亮同志,我要感谢你!”刘星亮说:“在署名问题上……”话没说完,雷厂长接着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更要感谢你!”

  公道自在人心。数年后,潇湘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伟人经典电影作品”《刘少奇的44天》,刘星亮的名字署在了前面。


  


  《萧山令》:无巧不成书

  1937年12月13日,萧山令倒下后,南京大屠杀就开始了!当时,他身兼宪兵司令、防空司令、南京警备司令、南京市长、首都警察厅长、卫戍司令、渡江总指挥等七职,与日军殊死搏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最后一位将领。

  1987年刘星亮任益阳地区文化志的主编,偶然在人物志里发现有这样一位英雄,但却没听过关于他的宣传,于是产生了要为他写点什么的想法。得知他出生于益阳县大泉乡后,便到当地去了解,居然一无所获。原来,萧山令一直戴着反革命帽子,因此家人不敢谈及,旁人也就把他遗忘了。

  想写是真的,难写也是真的。刘星亮写萧山令完全是自发的个人行为。除了收集书报上有关南京保卫战背景和战争情况的资料外,萧山令的个人信息几乎为零。创作根本无从下手。

  第一桩巧事来了。1990年冬,湖南省文化厅组织编写《湘鄂西苏区文化史》,益阳、常德、岳阳为一个协作区,刘星亮有缘结识了岳阳的文万左先生。闲谈时,文万左说他有个叫萧时若的同学住在益阳泉交河,他的父亲萧山令是个抗日将领。刘星亮一听,又惊又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回来后就直奔泉交河而去。

  萧时若因当时年龄太小,对父亲的战场生活并不甚了解,好在介绍了几位关键的知情人士。他们有的在益阳乡下,有的远在贵阳,甚至台湾。时间上,刘星亮要上班,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经费上,不能报销,但自己又掏不起。幸好,第二个“巧事”来了。

  1992年2月下旬,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云南昆明举行,刘星亮作为地区文化局派出的代表前往观摩。去昆明可途经贵阳,这不是天助我吗?他便提前几天,先去贵阳桥梁厂采访萧人楷。萧人楷是萧山令嫡亲的侄儿,曾任国民党军陆军上尉,在南京跟随他满叔7年,有时也帮满叔管管家务,对满叔的事业、为人、生活、性格等等最了解不过。回忆满叔时,他几次落泪。谈到南京陷落之时,长江中有一艘渡船“澄平轮”,一次能渡一千多人,以满叔当时的身份,控制这艘轮船渡江脱险是完全可能的,但为了履行“与南京共存亡”的神圣使命,他放弃了求生的机会,让这艘船疏散军民去了。

  刘星亮还采访了另一个关键人物——萧山令的老乡、老部下陈楫川。

  陈楫川家住岳家桥,1933年在长沙考取宪兵学校,之后在萧山令的关照下,考入乙级学生队,因战事紧张,提前分配到警卫军第一团任排长。刘星亮去寻访他时,从邻居口里得知他因个人出身问题,不愿谈及旧军队的往事,这一去,差点吃了闭门羹。但刘星亮说明来意后,他一反常态,又是茶又是酒款待来客。这第三“巧”也就在这次喝酒,刘星亮本来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便硬着头皮喝了一杯。未料晕晕乎乎之际,陈楫川竟趁着酒兴打开了话匣子,把在心底埋藏了几十年的“秘密”说了出来。两人从此便成了无话不说的莫逆之交。

  陈楫川跟随萧山令多年,直到1937年12月12日深夜南京大屠杀开始前一刻,他是这一历史时刻的唯一见证人。因此他提供的情况最为全面,最为真实,也是最为珍贵的。

  第四“巧”——会见身居台湾的萧雨三。

  刘星亮不能去台湾,萧山令的第三个儿子萧雨三几乎是无缘一见的。也许是受父亲的差遣吧,1994年11月,他回乡探亲了。二人意外相见,自是十分高兴。他除了介绍一些宪兵部队的情况外,还讲了父亲的一些生活细节,这是外人所不知道的。以后,他们一直保持书信来往。

  还有一“巧”——采访萧山令的孙女萧平平。

  2010年,刘星亮的电视连续剧剧本《萧山令》要找人打印,市戏剧工作室主任邹迪康先生向他推荐一位姓何的打字员。小何一见面就说萧山令是她的太外公,她妈妈萧平平是萧山令的孙女儿。真是无巧不成书!就这样,刘星亮认识了那位热心的平平女士。萧平平虽然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但听父亲说过祖父的一些往事,比如萧山令在南京帮助地下党员脱险等等。

  通过采访这些关键人物,刘星亮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和生动感人的故事,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几个老人都已不在世上,若是再迟一点动手,这位抗日英雄萧山令的事迹将会被永远尘封。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星亮于1994年写成10集电视连续剧《萧山令》,在资料完善后,扩写出33集电视连续剧提纲,前者为浓缩,后者是扩展。但因当时的一些政策原因,电视剧未能拍成。2014年政策放开,又因电视剧拍摄成本过高,便改写成戏曲剧本。可惜的是改写时和省里意见未统一,结果也没有拍成。好在舞台剧《萧山令》和同名广播剧均在2014年完成,广播剧本获“三周文艺奖”。虽电视剧没有拍成,但长篇小说《萧山令》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给想了解萧山令的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这一部部作品,正如最近颁发的“三周文艺奖终身荣誉奖”颁奖词所说:“从影像到文字,从历史到现实,其表达坚实深沉,相得益彰”。在戏剧创作方面,自1965年至退休前,有《亲人》《战洪曲》《考状元》《猪场春色》《两张图纸》《故乡行》《湖鹰展翅》《桃花湾》《桃嫂》《风华正茂》《海岛女民兵》《枫叶红了的时候》等。电影、电视、广播剧本有《刘少奇的44天》《美哉·文心》《和尚出嫁》《爱情交响曲》《美人窝来的姑娘》《守家男儿》《魂系马王堆》《五彩石》等。

  1996年退休后,刘星亮还先后创作大型戏曲剧本《红茶案》《热土忠魂》《南越王》《桃花江·美人窝》《但愿人长久》《金扇记》《小民日记》《萧山令》《火种》《福寿双全》《状元成亲》《山乡巨变》《孝为先》等;小型剧本、小品、曲艺脚本有《陶澍严惩送礼人》《山村晨曲》等20余个;长篇电视剧连续剧《萧何》;应湖南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之约创作单本电视剧《足底温馨》《涛涛赴宴》《黄金奇案》《各得其所》等20余个。


  


  此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萧山令》和《大汉开国丞相萧何》及诗词楹联作品200余件,共约300余万字。

  每一件作品的写成,刘星亮都花费了极大的心血。他只有一个心愿:对得起人民,对得起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退休至今,拿起笔杆子仍然是日常生活最习惯的动作,写文章成了血液里最活跃的因子。时光荏苒,他血液中文学的印记也日渐深刻,应和着祖国的前进脚步在一同跳动。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爱海 2019-8-3 13:47
刘星亮:生花妙笔写就历史风云,为业余剧作家点赞!

查看全部评论(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