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创作园地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寻根说字】寻根说字方言都有字,只是找准难
2018-6-4 16:11|编辑: 李倩|记者: 谢国芳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18401 |举报

  寻根说字


  方言都有字,只是找准难


  谢国芳


  攴

  攴(pū),字形像以手持杖或执鞭,意为轻轻敲击,也指戒尺(旧时老师责打学生的用具)。后来成为汉字部首之一,楷书写作“攵”旁,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动作有关,如教、改、攻、牧、政、敌、敢、救、敝等字。只有极少数字保留了“攴”的写法,如敲、寇、餐等。

  益阳话里,攴就是敲、打的意思,尤其指用条型工具(树枝、竹木棍等)打。如“用棍子攴些枣子下来吃”。小孩不听话、顽皮,家长会骂:“老子一下攴死你!”

  搲

  搲,读wā,wǎ,wà。《集韵》:“搲,手捉物也。”本是吴方言,传到益阳,它与“舀(yǎo)”成了近义词。

  舀,上为“爪”,下为“臼”。“爪”与“臼”合起来,本义:用向下击打的方法取物。“舀”的方法,古人与我们现在不同。古人舀水,是把水桶垂直放到水井里,水桶底部撞击水面后侧翻而沉入水中,然后提起水桶。而我们现在的舀水,是将轻巧的斗勺倾斜,没入水中,再端起来。

  益阳人既讲用斗勺“搲水”,也讲“搲米”。但用手搲米、谷等,一般不说“舀”。因为读音相同,“搲”的动作,有人写成“挖”甚至“瓦”,应也不算错。

  平时说,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叫wā,写成字就是“窊”,而不是“洼(本义是深池)”。明·宋濂《看松庵记》: “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如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益阳说人长得丑,会说他“长得窊脸窊嘴”,就是说他不该窊进去的地方窊进去了,丑!

  某人的行为让旁人不舒服、不爽,既说“滞人(另讲过)”,还说“搲人”,指好像被人在心里搲。与此相关,长期没有食油吃,也叫“搲”。如“好久冇得油吃了,吃红锅子菜,搲得要死!”一般来说,“搲人”的程度比“滞人”的程度更深。如“莫讲起他,他那种人搲得血出!”

  搌

  搌(zhan五声),本义是拭抹,就是用抹布搞卫生。由这个动作,在方言里用为移动,尤其是平移。如“我要过去,麻烦你把椅子搌一下。”“搌”也可以用“挪(nuó)”替代,它们是同义词。值得注意的是,“挪”在益阳话里还读“那”,是“动”的意思,如“鱼老是挪,捉都捉不住”。有方言成语“要挪懒动”,以形容身体、状态欠佳,不想动的状态。

  敨

  敨(tou五声),“咅”本意为“拥护或背叛”,引申为“正向或反向”,转义为“打开或包卷”。“攵”意为搞、弄、执行。“咅”和“攵”合起来表示“打开包裹或合拢包裹”。后来,“敨”只有“打开”而没有“包卷”的意思了。益阳话“敨被子”,就是打开被子,将里面的灰尘抖掉。旧时在溪、河、塘里洗衣服,有“敨衣服”的动作,就是将衣服充分展开,来回摆动,让水漂干净。益阳人表达“伸展”的概念,有时用“伸(读为chēn)敨”,如“那只伢子长得蛮伸敨”“你混得蛮伸敨!”

  搣·搉·抈

  搣(miè),字很古老,东汉的《说文解字》里就收了,但一直是方言字。《说文》释为:“批也”;《广韵》释为:“手拔也。又摩也,捽也。”很是玄乎。其实就是指手指使东西分开的细小动作。如“搣开桔子”“把墙上贴的广告搣下来”“搣一点馒头把他吃”。小的竹木棍,折断也叫“搣断”。但大一点的棍子,一般不说“搣断”,而是说“搉断”或“抈断”。

  搉(què,益阳音五声),本义是敲击。“搉”的动作与力度都比“搣”大,最典型的动作就是用膝盖顶住竹木棍的中间,双手于两端用力扳断。

  抈(yue五声),本义是折断。这个字《说文》里就有。“抈”的动作力度可大可小,方言里用“搣(断)”与“搉”之处几乎都可用“抈”来替代。

  跶·跘

  跶,有两个读音,益阳都用,本义都是失足跌倒。读tà时,有“一屁股跶得地下”“窝脚跶”等表达。骂人时,“坐着”会讲成“跶”“跶打”。“窝脚跶”本指小孩学走路时,脚踏地不实的状态,也用批评走路不稳的大人。读dà时,有“跶下来”“跶一跤”等表达。

  在益阳话中,“跶”的同义词是“跘”。“跶下来”“跶一跤”可以换成“跘下来”“跘一跤”。

  跘[ bàn ],本义是“交足坐”,引申为跌倒。有人将“跘一跤”写成“扮一跤”,是不对的。“扮”与“跘”同音,只用在“扮禾”一词时。“摔东西”讲成“扮东西”时,“扮”也可读成五声。

  还有一种表达:“气得在地下只跘(五声)”,讲情绪激烈时,呼天抢地的状态。动作既有跌倒,又可能以自己的手足使劲击打地面。这种的“跘”,理解成“扮(摔打)”,写为“扮”,也不算错。

  踹·蹬

  踹(chuài),本义:一脚高一脚低的行走。引申义:失足踩下,或试探性踩踏。如今多是当“踢”用。但是,“踹”与“踢”是有区别的。踹:重,抬腿,故意;踢,轻,平踢,不一定有意。

  益阳话里“踹”有两个读音:轻读、文读为chuà,重读、白读为zhuà。网上有人推荐写为“挝”,只因“挝”有一个读音为zhuà。其实读zhuà的“挝”,意为敲击,北方方言所用,与南方人讲的“踹”不沾边。

  蹬:腿脚向脚跟的方向用力。益阳话有“气得蹬脚”,“小伢几睡觉经常蹬掉了被子”。向脚跟用力,是它与踢、踹区别的关键。

  滗

  滗(bì):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南方方言多用。汉·服虔《通俗文》:“去汁曰滗。”宋《广韵》解释:“滗为去滓”。“去汁”与“去滓”是“滗”这个行为的两个方面,都是将液体与液体中的物质用过滤法分开。

  章太炎《新方言》:“《通俗文》:去汁曰滗……古字无滗,故医经但作分泌。今人皆谓去汁曰泌。”看来,“滗”写为“泌”也是不错的。泌,有两个读音:bì和mì,bì的音更古老。

  过去,益阳乡间有“甑bì子”。先将米放到锅里煮到半熟,滤去米汤,再将饭倒到甑bì子(下面有水)上继续蒸熟。从分开米与水的角度讲,写为“滗”,不算错。但有一个“箅(bì)”字,义为“把谷物放在支架上蒸煮”,“箅子”就是蒸架。显然,写为“甑箅子”,更正确。锅里用的多是瓷瓦的,形如圆罩,却叫甑箅子。真正甑用的,由木镂出空隙,圆平形,应就叫箅子。

  沕

  沕(mì,益阳音mǐ),隐没。贾谊《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北方人的“扎猛子”,益阳人讲“射(shà)沕子”,指人向水下急潜,尽量远游一段,再上浮出水。一般人的潜水就是这样。洞庭湖有一类水鸟,叫“沕鸡子”,人们常见它们作潜水表演。它们的学名为潜鸭、潜水鸭,也常称为港湾鸭。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於收拢翅膀潜水,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雄体头部通常为黑色或红色。雌体纯褐色。种类很多,比如青头潜鸭、斑背潜鸭、白眼潜鸭、赤嘴潜鸭等。

  潽·湓·饫

  潽(pū),液体沸腾溢出。“潽”是近人根据口语造出来的一个字,古代字书里没有。婴儿有个阶段会“潽口水”玩,大人以为脏,他们觉得有味。

  《说文》:“鬻(yù),炊釜沸溢也。”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可知,“潽”本应写为“鬻”,只因方言将“鬻”读成“铺”,而有人另造出“潽”字来。北方方言里还保留了“鬻”的本来用法,如说“汤鬻了”。“鬻”既为溢出,有多出的意思,故而引申为“卖”,如卖官鬻爵、鬻儿卖女等。

  湓(pén,益阳音bén),益阳有一句俗话说“十年难碰金湓(满)斗”,说好收成、好机会难得。湓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水往上涌。《汉书·沟洫志》:“河水湓溢。”由水往上涌而说金也可以从斗里“湓”出来,是益阳人的活用。

  喂猪,既指养猪,也指让猪吃饱。“喂猪”,益阳人也讲成“饫猪”。饫(yù,益阳音yú),本义是饱、吃饱。给小孩喂饭也说“饫饭”。有成语“饫甘餍肥”,指甘肥盛宴都已吃饱,意为享乐至极。饫和魇都是吃饱的意思。益阳人描述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有“饫猪打狗”一语,“打狗”是打理、招呼狗。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