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创作园地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往事麻石街】 儿歌里的大码头

2018-4-23 09:19| 发布者: 宋丹| 原作者: 文老愚|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往事麻石街 儿歌里的大码头 文老愚   因为思乡心切,2016年大年初一那天,我带着全家人乘车回到益阳资阳区城里。在三圣殿下车,向大码头一路走去,我的目光搜索着儿时所熟悉的麻石街、商铺、戏院、庙宇、古巷 ...

  

往事麻石街

儿歌里的大码头


文老愚



  因为思乡心切,2016年大年初一那天,我带着全家人乘车回到益阳资阳区城里。在三圣殿下车,向大码头一路走去,我的目光搜索着儿时所熟悉的麻石街、商铺、戏院、庙宇、古巷……短短500多米,我曾经往返过无数次,就连街上哪一块麻石断了、歪了,我都能如数家珍般地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昔日大码头那繁华兴盛的景象如今不见了,唯有牢记的大码头儿歌,仿佛一首一首从遥远的地方飘来——


  大码头,汽笛叫,

  洋船靠岸客人到。

  吃饭睡坐买东西,

  铜壳子不要要钞票。

  资江浴池洗个澡,

  勤俭旅社好睡觉。

  紫逢春里买包子,

  盛光保里吃面条。


  大码头是湘中北的航运中心,南极潇湘,北通江汉,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南来北往的客人上岸涌到街上,给大码头带来无限商机和热闹。解放初期,统一货币,发行人民币,铜元、银元禁止流通,故而“铜壳子不要要钞票”。


  旅客上岸第一要务是找个好旅社落脚。大码头十字街东南角有一栋外墙贴麻石粒面的三层楼房,招牌曰“勤俭旅社”,其设施设备简单实用,服务周到,价格便宜,在里面住一晚两晚,一身的疲惫消失。旅社西对面有一栋更加高大的四层楼,是当时益阳城区最大的百货商店。百货商店北对角,是益阳最大的副食品商店。该店向东再对过来,则是益阳最气派的饭店“迎宾楼”。一座广场的四角,就吃住购物都解决了,且早上搭船又方便,你说旅客住宿,不首选这儿还选哪儿。

  

  


  落店之后,客人便到下首100米的资江澡堂,洗个热水澡解乏。从澡堂出来,一身轻爽,但肚子饿了,需要进食。

  


  下行300米,就有两家食品老店。其一为“盛光保面馆”,系盛氏兄弟所开。此店有上好的肉丝面。煮熟的面条细而不断、软而不腻,捞上来下到放了熟肉丝、姜丝、葱花、料酒、七醋、猪油和骨头胶汤的碗里,吃起来乐口逍遥,美不胜收。其二谓“紫逢春包子店”,其腌菜包子食材讲究,做工精细,甜中带酸,酸中有咸,美名远播。


  大码头每年有三波人气鼎盛的热潮,每波均有相应的儿歌描述——


  第一波:春水流银


  三月间,阳雀叫,

  李花谢,桃花笑,

  资江河里春水到。

  木排竹排毛板船,

  牵连不断岸边靠。

  来的都是宝古佬,

  要到五福拜关庙。


  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节,载煤的毛板船及竹排木排从资水上游邵阳(旧称宝庆)顺流到益阳,靠岸停留几日,能卖则卖,卖不掉则补充给养后,“日夜江声下洞庭”,入长江到武汉。


  毛板船用未刨过的松木板制成,长20余米,宽3米多,载煤可达120吨。抵达益阳,船老板卸煤后,将船拆解,出售船板。旧时,在益阳停泊的毛板船有时多达2000多艘,成千上万船工及船老板为益阳带来滚滚财源,因而有“银益阳”之美称。

  

  


  这些船老板排老板在益阳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三堡五福宫的春秋阁祭拜武圣关老爷关羽,以求行船驾排保平安。


  五福宫是清光绪年间宝庆府所属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五县旅益人士所建造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其中的标志性建筑是“春秋阁”。此阁三层,高20米,石柱飞檐,琉璃黄瓦,雕梁画栋,气势巍峨。


  益阳本地人戏称宝庆府来的人为“宝古佬”。这些人从小习武,性情强悍,颇讲义气,崇尚关羽武功盖世、义贯古今。特别对他在刮骨疗伤时还捧读《春秋》,更是钦佩,故而将纪念的他的这座楼阁命名为“春秋阁”。

  


  1914年,宝庆等五县人士为解决客籍子弟入学,在五福宫内开办了五福小学,1943年又增办五福中学,1956年6月更名益阳市五中,9月,我考入此校读初中。


  第二波:夏日“双抢”


  七月半,天气燥,

  收早稻,插晚稻,

  满街都是打禾佬,

  尖斗笠,短扁担,

  草蓆一铺好睡觉。

  樟树国药看老虎,

  黄裕和里逗花豹,

  五之园里去不得,

  巷子里头有鬼叫,

  就看电影打枪炮。


  益阳大部,沅江、南县全部,都属洞庭湖平原 。这里土地肥沃,习惯种双季稻,但田多劳力不足,要在8月1日前完成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较为困难,为了抢收抢插,一些种田大户就须请临时工。而新安二化及邵阳一带山区,人多田少,剩余劳动力就在每年七月结伴来湖区“双抢”,赚取钱粮。这些打禾佬往返途经益阳时,便会在麻石街上停留一两日。来时当然是找东家,即与作田大户接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返回时就好好的放松一下,痛痛快快在益阳城里玩几天。

  


  打禾佬一到益阳,便满街都是尖斗笠,尖斗笠下还扛了卷草蓆子。白天,他们逛商店,进戏院;晚上,拣宽敞一点的屋檐,铺开草蓆就随遇而安。


  这段时间,大码头下首不远的樟树国药局门庭若市,人气最旺,打禾佬们争相来看店里喂养的一只老虎。


  樟树国药局由江西人集资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由于资金雄厚,善于经营,规模甚大,在西安、成都、广州多地设庄(办事处)联系生意,或采购上乘药材。该药局十分气派,房子为穿透式砖木结构,外墙有高大石库门,门内有天井,穿过天井中间过道即是宽阔的店堂。堂内横梁上悬挂一匾,黑底金字:“尊古炮制”,意表明他的药材非常地道,是严格遵循古代的传统方法制作的。左右堂柱上有楹联一幅:“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1948年,店里买了一只老虎,关在店堂右侧靠墙的铁笼中供人观赏。此举可谓一石三鸟,一是招揽顾客,二是显示实力,三是为虎骨酒正名。据说该店的虎骨酒从此便名扬湘北。

  


  樟树国药局下行100余米,又有一家黄裕和药店,其规模略小,也养了一只小豹子,它整日蜷身而睡,从不理会观众。


  打禾佬白天逛正街,看老虎和豹子,晚上便想去名声远播的五之园大戏院看戏。该戏院坐落在与正街平行的后面的古道街上。这是一条长约一里的明清古巷,此巷因没有路灯,夜晚阴森可怖,无人敢进,据说还时常听到鬼叫。不过也因此衬托出五之园大戏院的热闹与繁华。

  


  该戏院始建于1918年,是益阳一等一的大戏院。其大门前高挂戏牌,相似于现在的海报,上面写明了戏班、戏目、角色、日期等。白天,有打洋鼓吹洋号的摩登广告队招摇过市,夜晚,锣鼓一响,好戏便顷刻登台。戏台上引进了上海滩最为时髦的电光布景,较之传统的舞台实景,这是最为吸引观众的。

  


  1948年初,五之园上演《济公活佛》,观众暴满,驻扎在大码头对岸龙山港的一伙国民党伤兵因强闯戏院,与本地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开枪打死了3名伤兵。事后数月,戏院停业,夜晚无人敢进此巷。


  1954年夏,一场大水冲垮了戏院,一代名园从此不复存在。但与古巷邻近的正街,却逐渐热闹起来,这便是解放后新建的银星戏院和人民电影院。

  


  第三波:元宵观灯


  益阳街上最热闹之时,应是元宵晚上。


  是夜,从大码头到学门口,临街商铺、单位,扎彩门,挂彩灯,住家则把电灯、煤气灯、灯笼都挂到门外。于是,麻石街上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各行业公会、机关学校、工厂商铺的龙灯花鼓队,不约而同都聚集到了大码头,然后从这里出发,由西向东且行且演,将全城的男女老少都吸引到了麻石街的两边。


  在观众的簇拥下,由三眼铳或流星灯开道,长龙或虾子为前锋,继而是穿着各色戏装的才子佳人、脸上堆满了油彩的三花子,还有采莲船、蚌壳子等道具的表演队伍,伴随着的锣声鼓响和鞭炮,像一条欢乐的河流,冲破拥堵的人群,滚滚向前。

  


  这一场景也有儿歌为证:


  元宵节,好热闹,

  锣鼓喧天锁喇叫。

  千字鞭,三眼铳,

  嘭嘭啪啪放大炮。

  “夫妻观灯”刚演过,

  “刘海砍樵”又来了。

  彩莲船妹子梭媚眼,

  蚌壳子精好漂亮。

  金龙狂舞好威武,

  虾子冲天更奇妙。


  从农历年初开始,益阳街上各花鼓队就组队排练节目,制作道具,锣鼓之声不时传来。我家所住的公码头巷对面有一间空门面,临兴街居委会在此排练黄梅小戏《夫妻观灯》,其导演是这条街上颇有名气的戏公子孙某,他本是益阳纸业巨商的大公子。孙大少爷发育良好,一表人才,在外求学回来,不喜从商,独好演戏,与一年轻女子演《梁祝》,扮相出众,唱做俱佳,轰动大码头一条街。后来两人私奔,不知所踪。


  《夫妻观灯》里的夫妻二角,由两个十岁女孩所扮,女孩虽小,夫妻间的默契和谐与打情骂俏,居然拿捏得恰到好处。剧中那些陪衬人物,如胖子、瘦子、高子、矮子观灯时的憨态,也表现得惟妙惟肖,从头至尾,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

  


  其余地花鼓,彩莲船、蚌壳子舞和金龙翻腾等传统节目,观众也百看不厌。最引人注目的,当是“虾子起拱”。


  这是益阳竹木行业的独家戏,也是湖南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传统民俗表演。传说益阳是鱼米之乡,有一天河中出现一只水妖,人们便起用了古代的祈福方法,即向虾子祈福,后来果真邪不压正,吓走了水妖,虾子起拱这一节目便流传至今。


  该节目由30多人掌握虾头,10多人两两相对,扶着虾身,10多人举着叉子,顶着虾须,60多人的队伍簇拥着在长长的队伍中游行,颇为壮观。每遇到商家大放鞭炮,牵扶者就触动机关,随着舞虾人齐声高呼“虾子起拱”,那缠裹着白布的十几米长的虾头便应声上扬,虾须也颤抖不已,突然冲天。此时,金鼓齐鸣,土铳爆响,观众欢呼雷动,一时间闹翻了天!



  如此热闹非凡的盛况,在十年“文革”中,因提倡过“革命化春节”,竟因此而消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龙灯花鼓,又一队接一队在古城十里长街上再现。万千群众如久旱逢甘雨,纷纷涌向街头,尽情狂欢,漏夜不息。


  时节如流,转眼一甲子。昔日大码头的热闹与繁华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风光不再。然,岁月无情人有情,那些耳熟能详的儿歌及其所描述的场景,依然时时在我心头涌现。儿时的那些老人,可还在?能记得的益阳老人,又有几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