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的益阳竹艺,据传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这一技艺是历代益阳竹艺匠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可查的史料无多,但没有疑问的是,传到当今工艺美术大师刘宗凡手里,益阳小郁竹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峰。2018年1月,在朋友的引荐下,我们拜访了这几年近乎闭门谢客的刘宗凡。 创新是技艺和时代的协同进步 刘宗凡的家,除了墙体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从墙面装饰到室内陈设,都不离竹材和小郁竹艺。竹雕挂画、竹制屏风、竹沙发、竹桌、竹几、竹立柜、竹博古架、竹台灯……连卧室里的床架和抱枕也是竹材,更不用说客厅里那些琳琅满目、精美无匹的竹工艺品了。 刘宗凡出生于1937年,今年81岁,依然面色红润,身体健朗,前些年应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之邀当客座教授,在那里主持竹艺工作室。说起和小郁竹艺结缘的过往,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 不到10岁,刘宗凡就离开农村家乡,到益阳七公庙跟老兄刘庆云学做烟花鞭炮,当时益阳城是个水陆交通发达、南北商贾聚集的热闹所在,老兄又对他要求严格,少年刘宗凡增长了见识,学会了思考。13岁那年,刘庆云到益阳竹艺合作社当学徒,从此和小郁竹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郁”是益阳人对特种竹材加工方法的称呼,把已初制的竹材,用火烤软后,弯曲固定成加工所需要的形状。也人认为“郁”应写作“玉”,借用加工成玉的意义。益阳竹郁有大郁和小郁之分,取直径小于5厘米的麻竹,做架子、小桌椅,称小郁;用直径较大的竹材,加工凉簟、躺椅等,称大郁。当时竹郁产品比较单一,主要是四方桌、六方桌和八方桌,工艺难度大的圆桌很少。 那时益阳出产的油纸伞俏走四方,做伞把割剩的竹材,就用来做四方凳和六方凳。集体开大会的时候,参加会议的群众清一色坐小骨排矮竹凳子。刘宗凡勤学好思,很快成为竹艺社里的师傅。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益阳市(现资阳区)二轻局想发展竹制品出口,派刘宗凡带队去邵阳学习。邵阳有一种竹制茶盒,盒面雕刻龙凤山水和花草鱼虫,喷上清漆,每年都有批量出口。刘宗凡很快把这门技艺引回了益阳,丰富了竹艺产品。这一时期前后,因为工作需要,刘宗凡带领工人们到上海学过电解电容器的制作,掌握了环氧树酯的性能和酸碱处理工艺。针对当时用镪水在竹面刻画,刘宗凡妥善处理好了竹材着色这一技术关键。利用镪水在刻竹椅靠背板面蚀画,椅子越坐越好看。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硝酸对竹材的腐蚀会持续,竹材容易变脆折断。刘宗凡受日常生活中石灰煮蛋耐贮存的启发,专门开挖的一个池子,灌满水,倒入石灰,再把着色的竹材放入浸泡,结果发现,浸泡越久,竹材颜色越好,竹质更加持韧。在此基础上,他利用酸碱平衡原理,创新发明了竹材和竹画色调处理技术。 几十年来,刘宗凡大胆创新,先后发明了竹材着色、竹青贴面、竹头拼边、竹丫郁花等4项新工艺,使益阳竹器由一般日用品发展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竹器工艺品和室内装饰,是益阳竹器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把益阳小郁竹艺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现在益阳竹器已由传统的10多个品种发展到200多个品种,大到室内装饰、成套家具,小至儿童用品等,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获很高评价。1980年,他设计的双圈围椅等在美国和意大利展出;1981年,设计的活动圆桌、凳等在法国、科威特展出;1987年,设计的竹艺架等赴法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特别是以他为主设计的竹艺装饰厅和成套竹艺家具系列化为全国首创,并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设计一等奖。1991年后,他陆续开创了竹楼、竹亭、竹廊、竹厅等室内装饰工程技术。他的竹林云楼、竹艺蓬船、竹制园林等工艺作品也成为前无古人的杰作。自1963年以来,他作为中国专家,4次出国援外,赴加纳、几内亚等国传授技艺,并根据该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需求,设计了大批产品。 1990年,刘宗凡被授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3年又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刘宗凡在小郁竹艺上的创新发展,往往出现在当时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工具和社会大众新的审美需求出现之际,每一步都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迹,因而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传承是技艺与时间的长途赛跑 益阳自古就是有名的竹乡,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南竹和麻竹等禾本科竹类的生长,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以竹为生产生活的材料和工具,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益阳的水竹凉席、小郁竹艺,都是人们在竹材应用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创造发明的。 益阳小郁竹艺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这一技术在远传非洲大陆后,在异国他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刘宗凡当年传艺的几内亚、加纳等国,小郁竹艺加工依然是当地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甚至成了重要的国际贸易和出口创汇商品。但在小郁竹艺的故乡,跟随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过去作为生活必需的小郁竹艺已逐步失去了市场。和其他适应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没落和失传的危险。 刘宗凡告诉记者,2011年,小郁竹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这们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但问题在于,真正传承技艺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要把小郁竹艺的精髓真正保存流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在工艺美院给学生上课,学校里并没有专门的竹工艺专业,一个学期安排二三十个学生学上一个月,也就学点最粗浅的东西。真正要学到看家本领,一个高中毕业生非得扎扎实实下三年功夫。然而,就算有人愿意这样做,学成后,就业又会是一个难题。 另外,竹材材质易招蠹蛀,未经先期处理的竹制产品,往往用不了几年。当年,自己在几内传艺时就遇到了这个难题,反映到国内,派来专家教授攻关,最后采取了用硼酸浸泡的办法。而在当时的益阳,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从安化、桃江以及临近的益阳县运到七公庙一带的竹材,往往要在资江河里泡上几个月,新鲜竹材里的糖分和其他有机物会逐渐流失殆尽,不招蠹虫蛀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大面积的保护普及,起步时间并不长,针对具体的、个别的问题,尤其缺乏经验。一些号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大师”和“传人”,并不是那么货真价实,传承在样板上就存在困难。比如说竹艺产品要求紧、正、光、平,做出来符合要求的,就很难见到。 随着老一辈工匠的老去,真正把小郁竹艺的精髓传承也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有胆有识、有爱有心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队伍中,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