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创作园地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寻根说字 】益阳的“就”有三种读音

2017-9-25 16:46| 发布者: 李倩| 查看: 14389| 原作者: 谢国芳|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就   “就”在益阳话里是一个复杂的字。而其复杂就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就”字的古代信息。   《说文》:“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於凡也”。京:人工筑起的高土堆。“就”的本义:往高处去。段玉裁注:“ ...

  就

  “就”在益阳话里是一个复杂的字。而其复杂就在于它完整保留了“就”字的古代信息。

  《说文》:“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於凡也”。京:人工筑起的高土堆。“就”的本义:往高处去。段玉裁注:“《广韵》曰:就,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伸之义也。”“就”的意思有成功、顺迎、就是三个方面的意思。

  益阳话里,“就”有三种读音:文读为jiǔ,白读为liǔ和yǒu。文读的“就”,如成就、就业等;读liǔ的“就”,如就位、就现、就势、就打来、做得就(干得了、忙得过来)、就汤下面、就水湾船、就子等;读yǒu的“就”,如就来,就搞,就好了等,普通话用得最多的“就”,在益阳读“又(yǒu)”。

  细心的读者会看出来,益阳话的这三种读法、用法,正好与《广韵》的“就”的三种义项:“成也,迎也,即也”对应。“就”在益阳的白读音极有可能是保留下来的古音。非常可贵!

  “就”在《说文》里是当会意字解的,“京”与“尤”都有明确含义。由益阳话回溯,“就”可能有另一种解法,右边的“尤”当成声部,将“就”当形声字解。这应是益阳人读“就”为yǒu(读如“又”,与“尤”音同,只调有异)的来源。益阳人回答对方“就来”,往往讲的是“又来”。

  至于前面提到的“就(liǔ)子”,乡下老人还在讲,是指较小的漏斗。比如要将油、酒等倒进瓶子里去,瓶子口小,就得用这种漏斗。其中的“就”,就是“就着来”的意思,动作慢、仔细是此处“就”的特征。而将油、酒等仔细倒入瓶等器皿的小口里,这个动作也叫“就”,如说“你帮我就进去”。“就”当动词的场合还不止此。在一个比较拥挤的场合,慢慢进去,尽时不与人碰撞,也叫“就进去”。

  鳌·凹

  鳌,是汉族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相传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淮南子·览里》)。与鳌相关的词“鳌山”“鳌头”,现在还用。

  旧时元宵节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叫鳌山,取其形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益阳人形容东西堆得高大,会说“堆得鳌山一样”。

  唐宋时的皇宫正殿,放置鳌的石雕像于正中石阶上。殿试中进士者,列队立在阶下迎接金榜,而状元(第一名)站在队伍最前面,也 最靠近“鳌”,故称“独占鳌头”。

  益阳话有“鳌实”一词,用来称老年人身体硬朗、结实。如“你侬(老人)家还担得起咯重的担子,好鳌实呀!”而相对于病人的健康人也叫鳌人。如“去年我病一年,冇做过几天鳌人。”

  至于,湘方言里称有本事的人为硬腿、ηào腿。其中的ηào写成字,“傲”固然可以,写成“鳌”,也应不能算错。声调有点差异,在正常范围。

  凹,杨慎《丹铅录》:“土窪曰凹,土高曰凸。”讲得非常明白。不过,在洞庭湖区,有“凹子”一词,明其就里的可能不多。笔者在沅江长大,小时屋后的内河与外湖相通。平时在河岸边挖出一些凼。外河涨水时,凼完全被水淹没;冬天水退后,凼露出周围的塘基。这种凼,沅江人称为“凹子”。搞集体时,一个生产队车干数个凹子,全队过年的鱼就够了。

  龅·暴·包·它

  龅(bào),这是中古才造出来的字,《康熙字典》引《玉篇》:“齿露也”,即指牙齿突露在唇外。

  其实,益阳人讲的“龅牙齿”,写为“暴牙齿”也是不错的。暴是曝的本字,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本义为“晒”。“晒”有显露、暴露之义,从平面上突出来,也是“暴”。因而益阳话将突出来的部分、地方称为“暴”,只是写字时写成了“包”。沅江有一个叫黄土包的地方。沅江人讲的“包”与赫山、资阳人讲的桃花仑的“仑(崙)”,意思相同,都是高于地平面的小山。

  “暴”与“包”的区别在于,“暴”为动词、形容词,而“包”为名词。

  包,小篆字形,外边是“勹” ( bao),中间是“巳”( sì),“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义为“裹”。可知,最初的“包”是怀孕的“孕”。“包”里包有东西,自然鼓起来,暴起来,才有“黄土包”这种地名。“包”字当地名用时,有人会加“土”或“山”旁。加“疒”成“疱”表示身上长出的包,加“月”成“胞”就成了胞衣、同胞的胞。

  再讲开一点,“它”本是蛇的本字,因为上古蛇患严重,人们见面皆问“无它(蛇)乎”,后来引申指非人的第三人称,而加“虫”成“蛇”以表示其本义。因为蛇遇事会缩成一团,故将成团的东西以“它”来称量,读tuó。后来为了与它相别,表示一团的它,加“土”旁成写成了“坨”。

  扷·印·庹·拃

  扷(ào),古代同“拔”字,后来有动词“量”的意思,读ào。益阳话读ηáo或ηào,甚至gáo。要知道米有多少,乡下老农会说“用升子ηào一下”,或者说“用秤gáo一下”,都是这个“扷”。《康熙字典》解释这个字:“量也”。

  过去,农村用尺或弓丈量田地,计算面积。丈量的动作叫“印”。“印”的本义是印章,盖印的动作叫“揿”,后来发明印刷术,“印”才用为动词。尺或弓是丈量的标准,一路量过去,标准与田地就形成了印与被印的关系。旧时农村有“灰印”。白天晒的谷,傍晚收成堆,上面加盖灰印以防盗。“灰印”是一种木匣,内装石灰,下方有字形或图案缝隙,石灰漏到谷堆上会留下清晰的字或图。

  庹,普通话读tuǒ,益阳音读pǎi。《字汇补》:“庹,两腕引长谓之庹。”即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五尺。有时也用两臂合抱来量物件的大小(粗细),如“那个树有一抱围大”。“庹”在东北方言里读为tǎo。

  拃(zhǎ),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食指)来量长度,这样量一下的长度叫“一拃”。这个字在益阳话里读gǎ,且与跨过去的“跨”同音,不少人为之迷惑,量词怎么成了动词?

  当动词的“量”,在益阳话里读为二声,有时也读三声。如说“我量打他冇咯只胆子”,此处的“量”就是估计、捉摸、断定的意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