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创作园地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往事麻石街之城东旧事(4)古 城 墙

2017-4-7 16:36| 发布者: 李倩| 原作者: 谌建章

摘要:   往事麻石街之城东旧事(4)   古 城 墙   前街玩厌了,自然会想起后面的“林梁”。   “林梁”即城墙,乃小朋友吐字不清以讹传讹之谓也。   城墙是我们的后花园。   也就是十来级码头吧,就上了城墙。站 ...

往事麻石街之城东旧事(4)古 城 墙

谌建章



  前街玩厌了,自然会想起后面的“林梁”。

  “林梁”即城墙,乃小朋友吐字不清以讹传讹之谓也。

  城墙是我们的后花园。

  也就是十来级码头吧,就上了城墙。站在城墙上,可看到亮晶晶的河里船来帆往,可听到岸边扎排的钩木撞击声,排古老“咿喂嗬”的号子声,拖驳子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及木排上此起彼伏的捶衣声。看累了,就拣一处最矮的城段,狼牙山五壮士般的依次往下跳。跳下去后,那城墙根就是我们的“百草园”,在这里可以逮蚱蜢,斗蟋蟀,捉迷藏,或采野芝麻,吃八八姐草。最喜欢的是每人摘一颗灯笼泡,两手一拍,看谁“啪”得最响……

  跳城墙也有危险的时候。西胖跟几个胆大的孩子,比试着从一处最高的地方往下跳,跌进草丛后,只见他肉团团的一滚,不知被什么划拉了一下,捧着血肉模糊的大腿哭爹喊娘回家去了。于是,家家的大人都以此作反面教材,跳墙活动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像有意弥补我们似的,这天城墙下来了几个人。

  首先并不明了他们在干啥,只见他们铲呀锹的在斜斜地掘洞,洞口比老天缸还大。掘呀掘的,大概掘进去一竹篙深,探头一望,黑洞洞的,有点像《西游记》里的无底洞了。这时,一小朋友发挥出超级想象,说洞一打穿就到了美国,兴许中国要和美国打仗了。这说法谁也没反对,因为小伙伴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只是凭天然直觉我不信。第二天再看,摆了一地的钢筋和铁丝,但见扎呀扎的,一地钢筋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个圆筒筒。

  几天后,又运来水泥和沙卵石,长长的圆筒筒便斜斜地扶了进去,地上还留出一人多高。这时,城墙上又来了一拨大人——和我们一样,也是来看稀奇。但见拌好的混凝土一铲铲往圆筒里填。和时下的电视画面竞猜一样,他们有的说是起高楼,有的说是建了望塔,更有耸人听闻者,说是军事设施。

  益阳人看惯了秦砖汉瓦、清水壁和斗拱墙,至少在城内,这种纯水泥建筑尚是第一次,也难怪那些大人高明不到哪里去。待洞被灌满,将上面裸露的圆筒捣上水泥,才获知一个名字叫“青桩”,是栓排或吊船用的。以后在小南门、大南门又建了两个,才见怪不怪了。

  几十年过去,这几个长了绿苔的家伙,还孤零零地歪在城墙下。河里没有了木排,停泊的船只也少了,像被不肖子孙抛弃的伶仃老人,一任徐缓的河风拂着,在默默回忆着儿孙绕膝的过去。它们不明白,身旁的古城墙还辉煌了一千多年,自己何以这样快就成了“古董”?我当然不会忘记它们,每次经过城墙总会投去深情的一瞥。只是不明白,它们为什么叫“青桩”,难道小,听走了音?




  其实没有,写作此文时,问了一位老排筏工,才知青桩是排古老对吊排古树的传统叫法。

  城墙是乘凉的好地方。天将黑,竹床、凉板、睡椅和凉席,像当年支援守城的将士,源源不断上来了。一家一户自成天地,妇人啪啪地为孩子打着蒲扇,男人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在清月的朗照与河风的拂浴下,城墙上人影幢幢,笑语频频,明灭着的是烟火,萦系着的是温馨。远远的河下,有大船小舟泊在岸边,一层软雾在河上飘弋,使夜幕中的江面和对岸的山色更显扑溯,也更加迷离。

  被大人斥为“猴子屁股”的我们坐不住,喜欢拣个人多的地方,听那些无主题变奏:人有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之分,说黑人晚上如果不张口,站在我们身边都看不见;苏联老大哥包括老婆婆,都喜欢穿花衣;毛主席和我们是老乡,住在北京天安门,比墙上的毛主席像要老些;河里的江猪子(江豚)会游到长江去,有的还会去大海;海上有外国轮船,轮船有几层楼高,上面有电影院,有游泳池;古时节渡口还在下面一点,当年关云长单刀赴会就在我们这里过的河;最近对河医院开刀,一病人肚子里取出一鸡蛋大的石头……

  如果说读书前略知一点古今中外,就全仗了这夜幕下的古城墙。30年后,我家对面一姓聂的同事家走出一位客人,不待她关门,我便轻轻打问,这客人是你什么?她答,我爸呀!我连忙说,找到了!找到了!原来,随同夜幕下的古城墙一道被记住的,还有这位类似吉宝哥哥的人,当年的他,不仅活跃,简直就很倜傥,那些个古今中外,大都是从他口里出来的。

  40年后,也是一个傍晚,我扛着摄像机在南县垸堤上拍水灾。被洪水逼上来的灾民,用门窗和柜子草草围成一圈,也是一家一户一天地,猪呀鸡呀鸭的都认定自家的主人,不吵不闹蜷缩于一旁,甚至每家的蚊子也老马识途在盘旋。乡政府的同志说,他们在堤上都露宿半个月了……这时的我,就想起了儿时的夜城墙,才知没有天灾,没有人祸,那就是人间美景,世外桃源;才知在城墙上纳凉,不啻为现代版的干戈玉帛、铸剑为犁,一段温馨曼妙的小城故事呀!

  也是到后来,才知那貌不起眼、能跳下爬上的半拉子城墙,原是三国时的遗存。赤壁大战后,鲁肃代周瑜之职领兵五千驻守益阳,为阻挡关羽骑兵,在城外西北一带筑了一线长堤,始为益阳古城墙之初肇。时间跨越到明朝,在朱元璋“高筑墙”的旨意下,才以堤为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墙。城墙的最后一次完善,是清光绪二年,整座城池墙高6米、宽3米,面积约140000平方米。想是到了民国,有枪有炮了,这冷兵器时代的工事才失去意义,便拆了上半截,留了下半部用于防洪。当年我们其所以敢往下跳,也就是两三米而已。



  至于拆下的城砖哪去了,一说是国民党99军修野战医院用去一部,二说是老百姓建房垒灶也消耗不少。记得大跃进吃食堂,居委发动妇女运砖打灶,我和老六顶替母亲,运的就是城墙砖,一块有四块红砖那么重。这是上半部的砖。至于下半部,1954年修长春大堤,1980年培固河南大堤,北面和南面的城墙便整段整段裹到了堤内。 1973年,毛泽东将朱元璋的“高筑墙”演绎为“深挖洞”,西面的半拉子城墙又为砌防空洞派上了用场。现在光剩下东面的城墙,给老城居民一点念想。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益阳城墙的兴衰,似都与朱元璋有关,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拥有不知珍惜,失去方知珍贵。当年谁会想到,我们毁掉的不只是城墙,还有无可取代的历史和文化。倘这四围古墙都在,后来的孩子不用大人讲,就会明白:他们眼中的益阳新城,不管是现在的汤汤乎80平方公里,还是今后的浩浩乎800平方公里,其发祥地就在这里。



  好,闲话收起,还是说说我们的古城墙。

  当年的我们,最喜欢涨水,因为一涨水,就要筑栏板,堵城门。这时的城门中央,会竖起两根两边都带槽的石柱,不知藏在何处的栏板也冒了出来,精壮汉子们便一分为二,按标好的顺序将成对的栏板往槽里嵌。拦板两两相对,乍看像合成的棺材,每嵌两块,就往里担泥填土,用抬夯夯得实实的,夯实后又接着往上嵌。栏板与栏板的结合部还须破费几床棉絮,使之严丝合缝。涨水是不把信的,有时晚上涨了,就晚上筑,远远地牵来电线,挑起电灯,在蒙蒙的雨丝下与洪魔比高下。

  看着节节增高的栏板,望着远远地泡在水里的学校,心里那个喜呦,没法提了。甚至恨不那浑水快快涨,漫过城门,漫进街来,我们就可以搬上楼去,倚在窗口看街上行船了。可惜这样的“好事”只一回,那是1954年,还没读书,供应站的粮船在街上划,挨家挨户给躲在楼上的居民送米送油。有邻居敲着木壁给父亲报信:茂憨子,你家的猪跑到人家瓦上去了呢……



  削矮了的城墙除了挡水,“文革”中还一个好处,就是用来藏东西。紧挨东门北街的第一户叫梅古,我同学的父亲,过去他家开屠行,因房子紧贴城墙,据说在内墙掏了个洞,将几坛银花边封存了进去。红卫兵火眼金金,将机关识破,白花花的银元挖出来只喊“都变成水了”。

  现在好了,城市拓宽了,剩下的东门城墙也不用防洪了。这段城垣虽不足千米,但仍有城门,仍有闸槽,也仍有一级级登城的阶梯。能在天地翻覆的近代和以拆城为荣的极左岁月苟延至今,值得高兴,也值得庆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