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邹岳汉:长在新中国红旗下的诗意人生
2019-7-16 08:59|编辑: 李倩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11179 |举报

  我与祖国同成长


邹岳汉的诗意旅程


实习记者 龚 关


  


  在今年6月召开的我市第三次文代会上,有八位老文艺家被授予“三周文艺奖·终身荣誉奖”,其中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生于1937年的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学在社会主义文化里,他创办主编了益阳“文化名片”《散文诗》,将自己的文学艺术生涯融入了新中国的人民文艺事业之中,成为了益阳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他,就是邹岳汉。‍

  青年时期与散文诗结缘 ‍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邹岳汉12岁。他的学习生涯,无疑便与红色文艺和革命文学结缘了。1959年,22岁的他,看到小小的益阳城郊也掀起了一股日夜不息的工业生产热潮,内心不禁腾起一股激情。这年7月,他在他工作的《益阳市报》上,发表了他的散文诗处女作《黎明的前刻》,诗中描写道:“龙山港的上空,泛着一片红光,烟雾沉沉,这,不是东方的曙光”,而是日夜不停的工地上闪烁着 “一团不熄的火焰!”从60年后今天的角度来看,作品文笔难免稚嫩,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它与当时流行的口号式诗歌比较而言,却有着难能可贵的抒情色彩。

  


  从此,他迷恋上了这种格调清新,表达自由,饱含真情实感,形式上像散文一样的诗体。尽管在“文革”中不得不放下创作的笔,但他内心深处保持着对于散文诗的热爱。

  1978年文革结束之后,泰戈尔、屠格涅夫等人的散文诗集在国内又开始出版发行了,当邹岳汉重新读到这些巨匠作品的时候,又燃起他创作的激情。仅一年多,他就创作了包含100多个短章的散文诗集《涛声》,投寄北京一家杂志社。等了半年,却给退了回来,说是作品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刊物篇幅有限,最终不能采用。

  那时候散文诗的文学地位不高,全国没有一家专门发表散文诗的报刊,在大多数情况下,散文诗作品只是被报纸副刊和文艺杂志用来“填空补白”。尽管如此,散文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却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曾经在青少年中流行一时的“友谊卡”、“尊师卡”之类,那上面就印着短短几行散文诗,用以表达朋友、同学或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于是,邹岳汉想到,要是有一家专门的散文诗刊物,一定会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人到中年开《散文诗》先河



  邹岳汉先后在学校、报社、剧团和文化馆、文联等教育、文化单位工作了20余年后,于1985年5月召开的原益阳市第三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文联专职副主席,兼任文化馆长。趁一次住院治疗脊椎劳损获得的空闲,邹岳汉在反复修改原来写下的散文诗稿之余,不禁想起: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的散文诗,全国居然没有一个专门的发表园地;而作为文联、文化馆,则都有着为文学作者、读者提供阅读和发表作品园地的义务。事实上,那时他所在的文联、文化馆,都曾先后办过好几种文艺刊物,那么,为何我们益阳不可以面向外地办一家散文诗期刊呢?

  说干就干。他调来文学青年徐烈军担当首任责编,自任主编。1985年底,作为全国首家《散文诗》试刊号出版,印制3000册。

  1986年初,邹岳汉与徐烈军带着《散文诗》试刊号去长沙蓉园宾馆拜会临时回湘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其时柯蓝正打算去广州筹办一份《散文诗报》,当他看到这本小巧精美、诞生于益阳的《散文诗》刊的时候,既大大出乎意料,又惊喜不已,不仅当即把邹岳汉和徐烈军吸纳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还邀请邹岳汉去广州协助他办报。当年11月,邹岳汉收到柯蓝以《散文诗报》名义发来的借调函,于是向市里领导请了一段时间的假,乘火车南下广东,协助柯蓝创办《散文诗报》。

  从相对闭塞的内地来到广州、珠海、深圳这些市场经济刚刚兴起的前沿阵地,邹岳汉感觉特别兴奋。柯蓝创办《散文诗报》时也是没有编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没有自己的办公场地的“三无”单位,但他依靠自己的社会影响,利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策比较宽松的有利条件,一边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边寻求企业资金赞助,同时着力抓《散文诗报》的发行。这“三条腿走路”的办法给邹岳汉以启发:在一定条件下,报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可能做到有机统一。这次广东之行,同时也为邹岳汉以后回来继续办刊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几个月后,邹岳汉如期回到了益阳,继续主编出版他的《散文诗》。此时,徐烈军已调到湖南省少儿出版社工作,邹岳汉打破当时在用人体制方面的条条框框,从工厂调入文学青年冯明德继任责编。

  1987年,邹岳汉主编的《散文诗》举办了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第一次面向全国的“首届全国会龙散文诗大奖赛”。在前期宣传中,他一边在自己的刊物和当时在全国青年中有广泛影响的《中国青年报》上刊登征稿启事;同时分别向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发出征稿通知;邀请北大教授谢冕等文学名家担任评委;还承诺向每位参赛者寄送“大奖赛获奖作品专集”,此举吸引了全国2400多人参赛。

  1988年初,本届散文诗大奖赛顺利结束,《散文诗·首届全国会龙散文诗大奖赛获奖作品专辑》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也印制了12000份。除去给参赛者寄送2400多份、本地各书刊发行点寄销1000来份之外,编辑部还堆积了好几千份。为打开销路,邹岳汉带领冯明德用一台行李小拖车,手提肩扛地带上千余册刊物,先后到长沙、邵阳、衡阳、湘潭、株洲等省内各地找当地报刊零售店代销,一路行程曲折,备尝艰苦。由于《散文诗》独具特色,很受市场欢迎,最终,吸引了邵阳邮局报刊零售公司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促使当年《散文诗》的单期发行量一举飙升至60000册,《散文诗》从此在经济上摆脱了生存困境,在当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跟。

  


  1989年底,全国报刊大整顿,许多公开刊物转为内部发行,《散文诗》之类的内刊更是面临关停的绝境。得益于当时各级党政领导对于《散文诗》品格高雅、导向明确的认可,经多方努力,《散文诗》最终被保留了下来。此后,邹岳汉为了获取正式期刊号四处奔波,还多次带着申请报告到北京相关部门汇报。直到1992年,《散文诗》终于获得新闻出版署批准,向全国公开发行,其单期发行量最高曾达7万册,成为同类期刊中的翘楚,也成为中国散文诗界一颗耀眼的星星。1998年至2000年,邹岳汉带领《散文诗》社同仁艰苦奋斗,以自力更生、自筹资金为主建设起260余平米的刊社办公场地,开全国诗刊界自建场地之先河。

  由于《散文诗》的开创性在中国散文诗发展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人们在谈论到当代散文诗的时候,就不得不谈论到益阳的《散文诗》刊;而在谈论到益阳《散文诗》刊的时候,就不得不谈论到邹岳汉。正如北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谢冕1999年来益阳时所说:“文学界很少有人不知道益阳有个《散文诗》的。以一个并不十分出名的城市,而办了一个相当出名的刊物,这事实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进入老年又创散文诗品牌

  进入21世纪,邹岳汉已经退休,他把《散文诗》主编的职责交给了冯明德,自己则开创了另一个新的领域:2000年,他开始主编中国首部《中国年度散文诗》,此后每年一部,至2019年已连续出版19部,总计500余万字,并以其遴选精粹、视角独到,从而创建了又一个全国知名的散文诗品牌。

  他还以自己持续数十年从事散文诗编辑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广泛收集、参考有关史料,写下三万余字的《中国大陆近20年散文诗发展概观》(刊发于《散文诗世界》2006年第1期),得到许多有关学术著作的引用。2012至2014年,又为《文学报·散文诗研究》撰写了“中国散文诗发展史话”18篇,搭建中国散文诗发展史的初步框架。

  2017年,在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的评选活动中,邹岳汉荣获“百年新诗贡献奖·编辑贡献奖”,全国获此殊荣者仅6人。

  在繁忙的编辑之余,邹岳汉笔耕不掇,出版有个人散文诗集《启明星》、《青春树下》、诗集 《远去的帆》以及合集《邹岳汉·刘定中卷》等多种。

  


  从革命文学到自由抒情的散文诗,从繁杂的编辑工作到个人的潜心创作,邹岳汉始终铭记着文学为人民服务,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为培育文学青年,提高青年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学艺术素质而不懈努力。正如“三周文艺奖·终身荣誉奖”颁奖词所写的:“他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矻矻以求,历经坎坷而不悔,创办并打造出益阳的文化名片《散文诗》;他赓续先贤遗风,薪火传递,扶掖后辈,甘为他人做嫁衣,是益阳文学界的承前启后者;他不忘初心,始终孜孜于笔耕,呈现老当益壮之势,蔚然而成名家。”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