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创作园地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寻根说字】“小兵张嘎”应该写为“小兵张玍”
2017-8-7 15:36|编辑: 李倩|记者: 谢国芳 |查看: 14064 |举报

  打背功

  打背功,一作“打背躬”,也叫“打背供”,戏曲常用表演手法,指剧情发展中有二人以上同时在场上,其中一人在暗自思考或评价对方言行时,用来表达内心活动的唱、念或表情、身段。通常是平举一手,以衣袖从旁遮住脸部,面向观众进行表述,假装同台其他人物不听见,近似于西方戏剧的旁白。

  “打背功”一词,湘方言所用的意义有变化。花鼓戏《讨学钱》里,张先生唱道:“如今的世界大不同,老书不教要教国文,算术体操犹是可,就是咯只英文A、B、C、D,ABCD搞不清。张先生从冇进过洋学堂门,如今教书打背躬,如今教书打背躬!”因“背”与“被”同音,“打背躬”用为“被动”的意思了。而背、被、皮、倍、陪、赔等字,益阳话白读都是bí,因而益阳人讲“打背躬”,用意虽也是“被动”,但听来更容易想到的字是“打皮功”。

  宝栏

  栏(繁体字为欄),常用意思为“养畜之牢”,但东汉·许慎《说文》里没有这个义项。《晏子春秋》中有“牛马老于栏牢”一语,其中的“栏”字是南方方言,“牢”是北方词汇。“栏”与“牢”同义并说。

  据游汝杰研究,“栏”为中原汉语南来覆盖南方古越语时遗留下来的土著语。北方牲畜的居处称为圈,如猪圈、羊圈。现在,粤语的“栏”字用得非常广泛,除了牲畜的“栏”,还有“果栏”“鱼栏”“菜栏”等。这些“栏”都共同指向“处所”“房子”的意思。过去,益阳城镇的百货商店里,橱窗称为“宝栏”,乡下的小商店摆在柜台上的装副食的亮瓶也叫“宝栏”。都应与粤语之“栏”同源。注意,“宝栏”不能写成“宝篮”。

  原来,壮侗语言称“屋”“家”为“栏”。栏就是竖立的木桩构成底架的房子,上面住人,下面养畜,被称为“干栏(有时写为干阑)式建筑”。它的通俗名字叫“吊脚楼”,现在南方偏远地区还有遗存。

  宋元时期的娱乐场所称为“勾栏瓦舍”。瓦舍为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勾栏”本义为曲折的栏杆,宋元时专指瓦舍内设置的演出舞台,也写为钩栏、勾阑。南宋时临安的瓦舍规模很大,有的有十几座勾栏。“勾栏瓦舍”成为中国戏曲的发源地,让“栏”进入了中国文化、艺术史。后来,“栏”更抽象的组出了“栏目”“专栏”“告示栏”等文化词汇。

  

  玍(gǎ),“王”字上加一撇,本义是与平常的“王”有别的孩子王。是一个方言字,南北方言都用。多用为怪僻、调皮、无赖等意思。

  我国著名影片《小兵张嘎》(1963年摄),讲述河北白洋淀地区一位顽皮少年张嘎成为八路军小战士的故事。他的名字张嘎之“嘎”只取其声,没有照顾到意义;若写为“玍”,就音义都对了。电影中,小张嘎与小胖摔跤赌胜,他摔不过,咬人,然后又赌气堵了小胖家的烟囱。区队长教育他时讲“军民鱼水关系”的道理,批评他“发玍”“玍鱼”,战友们也多次称他为“玍子”“玍小子”。南方的赣语中也用这个字,意为“讨人嫌”。益阳也于不起眼之处保留了“玍”字。益阳话表示吝啬,讲成“啬玍”,还加副词而成“好啬玍”“蛮啬玍”“啬玍死哒”等。东北人讲“那小子贼玍!”是说那小子相当吝啬,相当抠门。益阳与东北竟然万里之外,在“玍”字上成了“知音”。

  许多方言里有“玍古”一词,意义多为不好、不佳,但有时也用于夸奖人厉害,如说“他很玍古,能飞檐走壁!”

  罗通扫北

  “罗通扫北”,是一个益阳成语,好像别处不用。《罗通扫北》是清代长篇小说《说唐后传》上半部《说唐小英雄传》的俗称。

  唐朝初年,北国赤壁保康王令元帅左车轮挥兵南下,意欲夺取中原。李世民命秦琼挂帅,御驾亲征。左车轮在牧羊城设下空城计,把唐朝的君臣困在城里。李世民派程咬金突围搬兵。越国公罗成之子罗通勇夺帅印,率军前往北国解围救驾。在黄龙岭遭遇北国公主屠鲁金花。屠鲁金花认为北国和大唐都是炎黄子孙,不该兵戎相见,自相残杀,又爱慕罗通,愿意帮罗通救驾平定战乱。程咬金为媒给罗通和屠鲁金花定了亲事。牧羊城里应外合大破北国,扫北得胜。

  “扫”,小说里指干净、彻底清剿敌军。成语“罗通扫北”重在一个“扫”字,既讲做事效率高,也表达了干净、彻底的意思。如“下午就这一丘田哒,大家来个‘罗通扫北’好不好?”

  公中·教

  益阳话“公中”一词,指集体、公家、大家。这个词重点突出“中”字,表示不仅是公家的、大家的,还表明是放在中间的、明处的。这个词缘于吴方言。《红楼梦》第一百十回写贾母的丧事,因为家道衰落,经济据拮,人心涣散,主事者王熙凤感到处处为难。她叹道:“东府里的事,虽说托办的,太太虽在那里,不好意思说什么。如今是自己的事情,又是公中的,人人说得话。再者,外头的银钱也叫不灵:即如棚里要一件东西,传出去了,总不见拿进来,这叫我什么法儿呢?”

  益阳有一俗语“公中堂屋冇人扫”,讲公家的事情不明确责任就没有人做的状态。

  益阳话“萝卜还要屎来教”,也来自吴方言。《红楼梦》里也用过。书的第一百一回:贾琏道:“是了,知道了。‘大萝卜还用屎浇’。”“浇”谐音“教”。

  此处的“浇”与“教”,吴方言和益阳话都读gáo。可知,益阳话的“浇”,白读就是gáo,因为与“窖”同音,有时以为指将粪深施。“大萝卜还用屎浇”或“萝卜还要屎来教”,主要用于对别人的教导、叮嘱不耐烦的反驳,表示自己知道,不要再罗索。

  自由棍

  王亚樵是民国的一位侠客,传记里对他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他的生活很朴素,常穿一套破西装,拿一根自由棍,口留小胡,奔走不遗余力,卧稻草、吃残饭,是他常事,处世接物,非常诚恳,因此社会党(王为社会党的骨干)在安徽极为发达。”其中的“自由棍”,益阳话也讲。

  自由棍也叫手杖、文明棍。西方人叫“司的克”(stick)。过去,西方的绅士平时喜欢拿一根精致的手杖以示风度和身份,与他们笔挺的身姿、礼服相应,成为西方绅士的招牌形象。卓别林电影里的那位流浪汉夏洛尔,因有没落绅士背景,与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曾经“阔”过,他的手里就有一个固定的道具:手杖。在中国,清末、民国和“文革”前,一些上层人士模仿西方贵族,也时兴手杖,那时的小说、戏剧里多有表现。

  手杖,中国自古就有,“老”字最早的字形就像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中国的手杖是养老、敬老的器物,而西方的手杖却是身份的饰物,含义不同。西方的手杖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一时的时髦用品。不过,将它冠以“文明”“自由”的标签,过于抬举它了,有崇洋媚外之嫌。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