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石印文:状元本是田舍郎

2012-11-7 15:46| 发布者: 王玲| 查看: 15594| 原作者: 卢跃|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石印文面容清秀,为人温温恂恂。我和他相识几年,有不少需要动笔的事情麻烦他,不曾见他有推脱过的时候。其实说来惭愧,他懂的我都不懂,他所追求的我也完全搭不上界。之所以敢于求他,只因一种莫名的感觉:他大 ...

 

  石印文面容清秀,为人温温恂恂。我和他相识几年,有不少需要动笔的事情麻烦他,不曾见他有推脱过的时候。其实说来惭愧,他懂的我都不懂,他所追求的我也完全搭不上界。之所以敢于求他,只因一种莫名的感觉:他大概不会拒绝我。
  的确,石印文就是这么一位性格爽快且极富才情的文化人。
  首开润例卖文章
  谁都知道,文人笔下的东西都是没有价格的,你要出钱,他开多少都不算高;他要相送,你给多少人家不动心。石印文很实在,2008年初,他在益阳第一个把自己的作品润例印到了名片上!
  益阳文苑自古底蕴深涵、英才蔚起,书法、绘画、篆刻、楹联、诗词,那么多巨宿名家、青年才俊成就了此前未有的盛世气象。在璀璨群星中,石印文当是近年来公认的一帜高标的人物。他坦然以笔墨丰润人生,早已过了鬻字疗饥的阶段。我在他的简折中看到《石印文润例》中说:“仆以笔耕糊口,所取实心血之酬;君唯风雅是崇,所得岂平庸之作?推敲在我,臧否由人。白送少酬,本因自愿;讨情还价,概不欢迎。”人情和面子常常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文字虽然自谦,却也说得爽快、明白,把许多艺术家想说而未敢说的话都说了。我想一个人在“要紧处”最易见真性情,然而利益当是人生最大的“要紧处”之一,石印文的文章和书法到底一年能卖多少钱,我尚不知,但是他在这个关口能够率直如是,足见其人的放达。人生提起来千斤,放下去二两,大凡奇人逸士,总有他的洞天襟抱,霁月风光。
  才涉三门各擅场
  知道石印文这个名字的人,大都关注文化,关注文化的人绝对不会漠视风景名胜和楼堂馆所的墨迹。在益阳,署有石印文名字的文言散文碑刻或诗词、对联、书法作品实不难找,但有谁真正了解这个石印文近乎传奇的经历呢?
  石印文的老家在洞庭湖边上的茈湖口,祖宗十八代都是作田扒泥的“作家”,从冒见过做官从文的角色,到他这一代,倒是像模像样地成就了一个能开润例的艺术家,你说奇怪不?石印文自幼饱受贫困之苦,初中毕业后辍学谋生,干过挑夫、当过营业员、开过匾行、搞过印刷、编过书,所谓“多能鄙事”,逐有所积累。裹食之余,不辍于笔墨,或沉迷于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或执着于颜筋柳骨、苏海韩潮,乐乎其中,接时代之新风,化心中之块磊,无论书法一途,更及楹联诗赋,着人生于笔墨,逐有所集成。功夫所到,境界不同,虽无顶戴,但有鸿名,如今的头衔可有一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益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益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益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一个甫过而立、仅有一张干瘪的初中毕业文凭的年轻人,竟有如此多令人侧目的头衔,未免不叫人大跌眼镜。不过,事实雄辩地证明:石印文是银城艺术界公认的才子,而且是书、诗、联并擅的“三栖文人”!
  两年前,著名书法家、省书协副主席盛景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书法家》,为石印文“鼓吹”了一把。景华先生文风严谨,细数了2006年石印文作品八次入展全国大展、文言散文《杜甫江阁记》获长沙杜甫江阁全国征记大赛唯一的二等奖(一等奖缺)、赴京参加“青春诗会”时诗作被中华诗词学会评选为唯一佳作奖、以及获“湖南首批青年文化名人”提名奖的情形后,乃借文中同道的口说:对于益阳乃至湖南书坛来讲,2006年简直可以称之为‘石印文年’。对于一般习书的人,一年能入一次国展,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石印文才华勃发,一口气上了七八次,可以说是惊才绝艳了。事实上,挟2006年之来势,石印文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又多次入展全国全省大展并获得三个一等奖和多个优秀奖,在陕西姜子牙钓鱼台公园全国征联活动中夺得一等奖。2008年,他的书法、对联、辞赋更是全面开花,屡屡在大赛中夺标。特别是获《潇湘晨报》全球征赋一等奖第一名的骈体散文《湘江赋》,其文气势宏博而旨意高远,以精巧绝伦的构造,源古及今,将三千年湘江文明美轮美奂地珠联为一体,显示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古文功底。
  石印文有真性情,更有真才华。盛景华说石印文“学习古人生动稚拙之趣,放浪笔情墨韵。”“笔下的线条豪放恣肆,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其结字多出人意料之外,顾盼多姿,天真烂漫。”正是其才华和性情相匹配的写照。石印文在诗作《卅六初度自述》里有说:“最难古砚墨如泉,磨尽氤氲四海烟。”“亦曾参悟观蛇蚓,未必轻狂薄圣贤。”的确,只有腹藏丘壑,笔底才会有高峰和巨流出现。
  艺路已然经坎壈
  人生须有抱负,方能有达到理想境界的一天。石印文曾经梦想成为一个大作家,写下流芳百世的名篇巨着。然造化不同,命有参差,因贫失学把石印文的作家之梦打碎后,他没有丢掉心爱的毛笔,开始了他执着的学书之旅。当时在茈湖口乡下,可以读的书极其有限,最初习书的时候,石印文能够找到的也就是黄自元的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学的是欧阳询的路子。乡里百货商店书柜有本《九成宫醴泉铭》,是石印文最早的老师,临摩过几百遍,尚不知外面还有何更高明的东西。自小对知识的渴求使得石印文养成了爱买书的习惯,他告诉我,在结婚以前买书几乎是不顾家底的。
  1990年,石印文到湘阴赛头口他舅舅开的一家农机店做销售员,结识了一位出身于黄埔军校的退休教师郭中民。80多岁的郭老有经学根底,字写得很好,经常提着一个桶子,帮乡政府在大墙上写石灰字,宣传政策。石印文拿自己的习作向他请教,郭中民告诉他:要真正写好字,达到一定的境界,还必须懂得应酬,书法家必须修炼自己完整的艺术人格,然后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古文也好、词赋也好,传统的文化必须都有所涉猎。石印文听后茅塞顿开:原来“功夫在书外”呵!他开始大量学习古汉语和传统历史文化,读原着,多背诵,勤练不息。或夜雨无寄,暗伤怀抱;或春风杨柳,扬眉瞬目;或僧定沉吟,心如枯井;或丘山不动,力重千钧,读尽缥缃万卷书,艰难困苦玉汝成。1998年,石印文以一幅书写自己作品《登韶峰》诗的书法入展湖南第二届新人新作展,一下子在益阳书界崭露头角,人人知道了有个自学成才的书坛新秀石印文。从那时起,原本汲汲无名的石印文开始在益阳和湖南艺术界频频创造奇迹。
  早年学习诗词对联的时候,石印文很喜欢与一些老人打交道,也喜欢到处投稿,参加诗会,可以说他在诗词方面属于出道很早的了。2009年2月,他应邀赴长沙参加《嘤鸣》诗社湖南青年诗人沙龙,很多人不认识他。他却说自己是诗社早期的社员,别人不解,其实早在1992年底开始,石印文曾连续四期在《嘤鸣》诗刊上发表了13首诗。按照诗刊的规定,连续3期发表诗作即自动成为社员,因此来说,自己比在坐的许多诗人资历都要“老”,大家一听,都纷纷喊他“诗兄”。
  一个生活在节奏如梭般快捷的现代社会的人,能保其平静的心态去钻研“毫无发展前途”的传统文化,石印文经常能听到很多不能理解的声音,有一次朋友听说他从事诗词创作时干脆说“石印文你最好还留个小辫子”!让他着实郁闷了好一阵。
  在诗词书法的创作路上,石印文之所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这还得益于他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妻子,当年跟他一起开办印刷厂的同行个个都混得腰缠百万,而石印文依然沉醉于自己的理想王国,做着他的艺术家之梦。虽然办厂可以改善家庭生活,但是在石印文的眼里,工厂业务比起艺术来,显然是微不足道了。与他一路艰难走来的妻子深知,丈夫的生命中不只有她和这个家,还有一个与之并重的事业,那就是艺术!
  石印文是从逆境中坚持理想走出来的艺术家,他骨子里藏着的是对生活的深层理解,他的笔下当然有着不同常人的奇思妙构,所谓“话到沧桑句便工”即是指此。
  状元本是田舍郎
  石印文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盖一方闲章“资上农人”,虽然他自农村进城立业已有十多年,有房有车家庭和美的他仍然葆有自己的农民本色,这使我想起屡试不售而蛰居乡野的左宗棠,当年他左大人不也是自号“湘上农人”吗?
  2008年石印文在连获对联和辞赋两个一等奖时,曾有友人以诗相赠,其中“状元本是田舍郎”一句,实言其出身微贱。1971年石印文在茈湖口一农民家中呱呱坠地,当时他的上面虽然已经有了两个姐姐,但一个男丁的降生,还是让他年逾古稀的奶奶高兴不已,石印文来到人世,意味着有了承继香火的人。奶奶感到放心如意,就给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取了一个名字——石放如。就这样,小男孩石放如在缺衣少食中磕磕绊绊走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上学要用大名,有人对他奶奶取的名字有了异议——放如放如,放水走鱼。农村人讲禁忌,母亲情急之下,按照习俗,从孩子表哥的名字里借了一个“印”字,又从孩子一个堂弟的名字里借了一个“文”,凑成了这个很有文化含量的名字——石印文。石印文性喜金石篆籀,后来又开印刷厂,现在以诗文书法而知名于艺术界,干的都是与他名字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人们怀疑这“石印文”是不是笔名,还有人说,给他取这个名字的人太神、太有学问了。石印文却在一旁笑道:我的名字是那只读过四五年小学的母亲“借”来的呢!
  石印文从小体子弱,做不了太重的农活。他待在家里时,喜欢收集各种致富信息,经常花钱去购买什么养蛙、养泥鳅、种植药材的技术资料,试图掌握一些轻松的手段,用以改变贫困的命运。然而经过很多尝试,都一一失败了。所幸当时由于石印文的语文学得很好,字也写得不错,是附近有些名气的“秀才”。乡里有时请他出板报,一天给二十元,别人都很羡慕。从1991年起,他连续帮助乡里的征兵办搞了三年政审,负责文字誊写工作。日子在有一着、没一落中打发。在艰难的谋生过程中,石印文尝试过几乎所有可能致富的方式。茈湖口临洞庭湖,没有黄沙,只有泥沙,建筑用的河沙必须用船从外面运进来,再用人力从船上挑下来装到运沙车上——这就衍生了一个“挑箩”的职业。石印文挑了一个月,赚了216元钱——那是在1991年,到赫山庙万木春商场买了一辆“飞鸽”牌的自行车,这是当时家里最值钱的财产。这钱赚得辛苦,挑担是个体力活,刚开始,身单力薄的石印文每挑完一担沙子,全身都会打颤。挑箩的活一干三年,到1993年,石印文拿着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1400元,到镇上开了一个匾行。在艰难的谋生过程中,石印文怀着不屈的念头,一步步从农村里走到镇上,又从镇上走进了城市。1995年下半年,石印文四处筹资,在益阳租了几间民房,办起了印刷厂。直到前年,他通过自学,拿到本科文凭进入北京大学书法所读研,并卖掉厂子走上了职业艺术家之路。
  有人说,出身田舍、优游艺海的石印文,就是一条鱼,一条被体制放走的野鱼,在饱受激素和添加剂之害的当下,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吃着天然食物长大的野鱼不是更受人们的珍爱吗?世间有人研究姓名之学,以为名字里藏着命运玄机,期待姓名改变命运自然未免虚望,可放在石印文身上却又如此巧合!先前的‘石放如’决定他难有被当今体制“包养”的殊遇,现在的‘石印文’决定他将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和诗文创作的“名山事业”!
  在艺术界小有名气以后,很多人都敬称他为诗人、书法家、楹联家,执着的石印文谦虚地纠正说:我是石印文,不过一介农夫而已。不错,在老家村组里,真还有一亩三分责任田划在他的名下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