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益阳人物 查看内容
革命战士 人民作家——周立波生平事迹展文字方案
2016-10-14 15:55|编辑: 李倩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42749 |举报

  编者按:

  周立波故居纪念馆中的周立波生平事迹陈列展,于2008年8月开放,至今已8年。由于当年时间紧、实物和资料较缺,所陈列内容难免粗糙与简陋,加之自然破损等原因,急需提质改陈。

  市文体广新局原副局长龙滔滔和周立波故居管理所所长李良平,根据开放以来所收集的有关周立波实物和资料,及8年来各界学者对周立波研究的新成果,撰写了新的“周立波生平陈列展文本”,旨在全面、详尽和较为透彻地反映这位党的战士、人民作家的一生。

  益阳在线特赶在新馆开放前,将该文本刊载出来,以飨各位网友和群友。

  

革命战士 人民作家

  ——周立波生平事迹展文字方案

  (撰稿:龙滔滔 李良平)

  

       前 言

  周立波(1908年——1979年),益阳邓石桥清溪村人,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左联党团成员,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处处长,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湖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周立波是一位集翻译、评论、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为一体的学者型作家,他创作了蜚声国内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以及300多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被称为描写我国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铁笔”和“圣手”。周立波在中国文坛与著名作家赵树理享有“南周北赵”美誉,被称为“人民作家”。

  第一部分 故乡成长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周立波在湖湘文化的孕育、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幼听话懂事,热爱劳动,父母眼中,是一个勤劳聪明的孩子;老师眼中,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

  

  周立波故居

  

      1908年8月9日(农历戊申年7月13日),周立波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一个家境小康的农民家庭。周立波出生的前晚上,母亲梦见一只凤凰落在对面山中的梧桐树上,父亲援引“凤凰来仪”的典故,给他取名绍仪,又名菶悟、凤翔。

  周立波的祖父周垂坤,一位憨厚老实的农民;父亲周仙梯,一位正直忠厚的乡村教师;母亲刘昭珍,贤惠善良。周家共有兄妹七人,周立波排行老五。

  幼年时家里人叫周立波“犟伢子”。

  周立波的爷爷是个很严厉的长辈,专门备有一把南竹桠枝,孙子们不听话就“家法”责罚。3岁的立波认为,只要将南竹桠枝偷走,兄弟们就不会挨打了。一天,立波趁爷爷午睡时将南竹桠枝放火坑里烧了。爷爷为此很生气,边打立波边要他认错。周立波任凭爷爷怎么打,就是不吭声,最后是奶奶出面才了结此事。从此,家里人都叫他“犟伢子”,但爷爷也不再轻易打骂孙子了。

  少年时,村上人称周立波为“凤蛮子”。

  清溪村有个自私凶狠的财主,谁也不能进他的山界,如果有人偷偷进去,他就会当野猪打,村里好几个人被他鸟铳所伤。周立波决心治治他。一天,财主扛着鸟铳上了山,周立波偷偷将财主猪圈里的大黑猪放了出来,赶进财主的山里,然后大声喊:“野猪来了!野猪来了!”正在狩猎的财主听到喊声,不知是计,便毫不犹豫的朝一晃而过“野猪”放了一铳,结果把自家的黑猪打死了。

  读书时,周立波是同学眼中的“三国迷”。

  周立波八岁入私塾,次年入益阳县立国民学校,1921年进益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学习。读高小时,历史老师经常给学生讲《三国演义》,还告诉他们三国中很多故事就发生在益阳。从此,周立波只要有空,就去鲁肃堤、诸葛井、马良湖、关羽濑、碧津渡、甘宁垒等三国故事发生地探访,被老师和同学戏称“三国迷”。 周立波从一个“三国迷”,逐渐爱上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尤其对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喜爱有加。

  在小学,周立波有一个“不作第二名想”的故事

  周立波在益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刻苦勤奋,毕业成绩与另一同学并列第一名。时任学校庶务长的父亲周仙梯,出榜时把周立波列为第二名。周立波知晓结果后,年轻好胜的他很不高兴。老师为了鼓励周立波,在奖励给优秀毕业生的铜墨盒上,刻上“不作第二名想”六个字。立波领到奖品后,深刻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从此更加努力学习。

  1924年,周立波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在校期间,周立波开始接触“五四”以来新文学思潮,与同学们一起组织成立了新文艺社团“夜钟社”,接受和传播先进文化。也是这时,周立波认识了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的周扬。周扬,益阳新市渡人,按辈分是周立波的族叔。

  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长沙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周立波被迫中断学业回到家乡,在益阳县立第二高小当算术教员。1928年1月,周立波与同乡姑娘姚芷清结为夫妇。

  

  第二部分 走出益阳

  1928年至1937年,周立波从益阳先后三次走进上海,在上海这个中国革命的中心,一边打工一边求学,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左联战士,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

  

  1928年2月,周立波与周扬又在老家会面了。因家乡环境险恶,再加上周扬的鼓励,新婚不满一月的周立波,告别父母和娇妻,跟随周扬来到上海,租住在闸北四川路德恩里。期间,周立波打过临工,当过店员、业务员、瓷器工人及电影学员等,同时向周扬学习英文,并开始接触文学。

  1929年,生活窘迫的周立波考入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因为,上海劳动大学是当时国内唯一免学费包吃住的高等学校,吸引了很多家境贫寒的年轻人报考。

  在校期间,周立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革命互济会”。1930年,周立波因参加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活动,被学校以“品行不良”为名开除学籍。求学无望,生活无着,周立波被迫离开上海,再次回到益阳老家。

  回到老家仅住了三个月,1931年冬,周立波第二次来到上海,在神州印刷所当校对。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2月6日,周立波因罢工和张贴抗日传单被逮捕,判刑2年半,关押在上海提蓝桥西牢,后转入苏州反省院。

  周立波在监狱里,通过周扬探监时带进的《英汉词典》自学英语,为他后来翻译国外文学奠定了基础。1934年,因查不出政治根底和“犯罪”证据,周立波被保释出狱。

  出狱后,周立波又回到益阳,看望了父母和妻子,毅然第三次走进上海。从此,他将毕生献给了党的事业。

  

  上海闸北路左联旧址

  

      1934年,第三次来到上海的周立波,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为一名左联战士。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左联期间,周立波负责编辑左联秘密会刊,任《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编辑。他撰写了很多文章,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他用笔名立波代替自己原来的名字,从此,周立波这个名字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

  第三部分 持笔从戎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首道说:“周立波同志作为战士、作家、学者的历史地位是举世公认的。”1937年,周立波在信中,满怀激情地告诉周扬:“我将抛弃了纸笔,去做一名游击队员。我无所顾虑,也无所怯惧。”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同年9月,根据党的指示,周立波与周扬、李初梨、艾思奇等一道撤离上海奔赴延安。周立波去延安经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遇到了邓颖超等同志,接受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的邀请,以随军记者身份,陪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去前线采访,周立波兼任翻译。

  

  周立波与邓颖超等同志的合影

  

        1937年10月18日,周立波陪同史沫特莱到达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党代表周恩来。不久又到了八路军五台山总部,受到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的亲切接见。期间,周立波跟随八路军总部转战两个多月,每天行军七、八十里,不仅完成了采访翻译任务,还学会了骑马、夜行军。

  

  周立波与卡尔逊等人合影照

  

      1937年12月,周立波又接受了陪同美国驻国民党地区陆军上尉伊凡斯.卡尔逊到晋察冀边区访问的任务。他们穿越重重封锁线,行程2500多里,走访了晋察冀广大地区,采访了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陈赓、徐海东、黄克诚、王震和聂荣臻等八路军将领。

  1938年11月,周恩来指派周立波和廖沫沙去湖南沅陵恢复由田汉创办的《抗战日报》。周、廖二人遵命南下,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报纸于年底即恢复出版。后夫人姚芷清也携幼儿从益阳赶来,协助参与工作。

  1939年5月,周恩来调周立波去桂林,任《救亡日报》新闻版编辑兼记者。

  

  周立波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学

  

      1939年11月,周立波调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学院编译处长,并兼任文学系教员,在文学系讲授的是“名著选读”。其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全院学员,讲稿也被学员争相传抄。虽几经沧桑,今天仍有21篇讲稿被人们保留下来。

  1942年春,周立波参加了毛泽东主席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周立波与林蓝结婚照

  

       由于从家乡误传妻子姚芷清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杀害。1942年,周立波与作家林蓝结婚。

  1944年2月,周立波调离鲁迅艺术学院,先后担任《解放日报》《七七日报》副刊部副部长。

  1944年秋,党中央决定,抽调359旅主力部队南下湘粤赣建立抗日根据地,史称我军的“第二次长征"。周立波主动请缨,加入了由王震、王首道指挥的南下支队。由于周立波在南下中出色的表现,被部队誉为“钢铁般的文艺战士”。

  1946年初,周恩来调周立波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任中共代表团翻译。

  1946年10月,刚调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生报》社长的周立波,在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指引下,毅然放弃安逸的工作,请缨到东北参加土地改革。

  第四部分 人民作家

  “周立波同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他始终不渝地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走与人民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堪称革命经典的丰硕的创作成果,因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卓越的人民作家。”——贺敬之

  1929年11月,周立波根据劳动大学生活经历,创作了处女作《买菜》,用绍仪的谐音“小妮”笔名,发表在《申报》副刊,得稿费4块大洋,相当于普通劳工两个多月的工资。这对生活尚无着落的周立波来说,是一笔不菲收入,同时也促使他决定以写作为职业。

  翻译家周立波——

  在20世纪30年代初,周立波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用世界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苏联作品,来使我们文苑的土壤更加肥沃地工作,十分必要。”

  周立波被劳动大学开除后,周扬邀他合作转译英文版的苏联作家顾米列夫斯基长篇小说《狗胡同》(又名《大学生私生活》)。小说1932年出版,署名“周起应、立波”。这是他第一次使用“立波”的笔名,取英文liberty(自由)的译音,表示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

  加入左联后,周立波先后翻译出版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复仇艳遇》、捷克报告文学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和一些外国短篇小说,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青年翻译家”的美誉。

  即使离开上海的抗战期间,周立波还翻译了高尔基等人的报告文学集《白海运河》,全书共40万字。1939年,书稿在桂林译校完毕准备出版时,不幸毁于日寇的炸弹。

  文学评论家周立波——

  从左联开始,周立波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国外著名文学评论家的著作中汲取养料,积极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工作。他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夏衍、林语堂、巴金、沙汀、艾芜、张天翼、萧军、萧红、舒群、罗烽、宋之的、端木蕻良等几十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过精辟和客观的评价。著名作家艾芜说:“我很重视他的评论,还把它剪下来,供我写作的参考”。

  1935年1月21日上海《大美晚报.文化街》刊物上,周立波对本期刊物上巴金、老舍、张天翼、艾芜、周文的五篇小说一一作评,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学评论。

  周立波一生崇敬鲁迅,写过许多评介鲁迅作品的文章。1934年到1935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文学的永久性》《替阿Q辩护》等评论,得到了鲁迅的认可。

  周立波重视文学作品的现实战斗意义,在《一九三五年中国文坛的回顾》一文中,批评了这一年文坛“显得比较沉寂”,但对肖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肖红的《生死场》,则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一九三六年的回顾——小说创作》一文中,推崇新现实主义作品。认为作家罗烽的小说《狱》,“就是用这种真实的情景,写成了一个动人的作品”。

  周立波写了大量外国文学评论,对许多外国古典作家及革命进步作家做过评介。《一个巨人的死》是为纪念高尔基逝世而写,《普式庚的百年祭》是为纪念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而作,被评论界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周立波不光评论名人作品,他还通过文学评论,向社会推荐新人,鼓励青年作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对当时青年作者胡英、业余作者肖育轩、解放军战士陈鑫等人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中肯的评价。

  周立波在《思想文学短论》《文学浅论》两书中,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应当如何加强思想修养、生活修养、文学修养、语言修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

  报告文学家周立波——

  周立波的报告文学,以其“历史性内容的实录与随笔形式的构架,构成了周立波纪实性写作的独特个性,为我们存活了那些颇有意蕴的历史和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周立波在报告文学方面的成就表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报告文学家。”(《周立波评传》)

  在陪同史沫特莱和卡尔逊前线采访的时间里,周立波将所见所闻写成报告文学,然后将全部作品汇编成《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两书出版。两书是抗战初期烩炙人口的优秀报告文学集,其中《游击队的母亲》,当年就被翻译成俄文,介绍给苏联人民。

  随359旅南下返回承德、赤峰期间,周立波根据所作日记,写出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结集为《南下记》。

  1962年,周立波将《南下记》《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合编为《战场三记》,成为周立波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

  1950年5月,周立波作为文学顾问,参加了电影记录片《解放了的中国》摄制工作,记录片荣获“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周立波将所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全部捐献给文艺界为抗美援朝购买“鲁迅号”飞机。

  小说家周立波——

  周立波以翻译家、文艺批评家、报告文学家走上小说创作,他“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路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建立起他的个人风格。他善于吸收旧传统的优点而不受它的拘束。”——茅盾

  周立波在延安时期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当时周立波根据延安碾庄乡生活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牛》,根据上海西牢经历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一夜》《麻雀》《阿金的病》、《夏天的晚上》和《纪念》等。作品展现了周立波小说创作才华,得到当时鲁艺师生的交口称赞。1955年,周立波将它们结集为《铁门里》出版。

  抗战胜利后,党中央为适应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于1946年5月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解放区各级政府放手发动群众,解决农民土地问题。1946年10月,周立波响应党的号召,跟着工作队来到松江省珠河县的元宝屯(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元宝村)参加土地改革。

  元宝屯的土改工作,激起了周立波强烈的创作冲动,仅50多天时间,他就完成了《暴风骤雨》上卷的初稿。1948年12月,《暴风骤雨》上、下卷正式完稿,一部反映东北农村翻天覆地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诞生了。它的问世,是周立波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

  

  《暴风骤雨》手迹

  

       小说出版后,在国内多次重版和再版,仅第二版就重印了19次。前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日本等国,都有它的全译本或节译本。举世公认这部作品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现代文学中的一部杰作”。1951年《暴风骤雨》荣获当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周立波也是我国唯一两次获斯大林奖的作家。周立波将《暴风骤雨》所获得的25000卢布奖金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购买书报的费用。

  小说出版后受到各行各界好评,一版再版。根据毛泽东主席身边的人回忆,毛主席曾在专列上通宵阅读《暴风骤雨》。1959年,《暴风骤雨》被拍摄成电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将《暴风骤雨》绘制成连环画。故事发生地元宝村,为了纪念周立波,在村里修建了暴风骤雨纪念馆。

  建国伊始,我国实行”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周立波为表现这一主题,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先后三次到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 1953年,周立波创作完成了反映1948年初期,一个钢铁厂克服种种困难,恢复生产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

  1954年,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周立波回到老家清溪村对农村合作化进行过短暂的了解。1955年9月,周立波携全家从北京回到益阳安家落户。为方便周立波采访和写作,1955年至1965年,当地党委任命他担任过大海塘互助合作委员会副主任、桃花仑乡党委副书记等职。

  周立波积极参加合作社劳动,在劳动中积累创作素材 。

  

  周立波在益阳农村参加生产劳动

  

      1958年《山乡巨变》面世。小说最初取名《茶子花开的时候》,当时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看后,认为过于含蓄不大气。因此,周立波在出版时将其改名为《山乡巨变》。全书分正篇和续篇。正篇于1957年12月完成,先在《人民文学》连载;续篇于1959年11月定稿,在《收获》刊载。

  小说出版后赢得了广泛好评,从1958年4月到1961年2月,中央和地方报刊、出版社发表各种评论《山乡巨变》的文章40多篇。

  1961年前后,《山乡巨变》正、续篇被译成俄文、日文出版发行。

  《山乡巨变》还被改编为地方花鼓戏剧本,在舞台上演出。著名美术家贺友直创作了《山乡巨变》连环画,荣获国际首届连环画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周立波在创作《山乡巨变》期间,还创作和发表了以湖南农村为题材的乡土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带着浓郁的茶子花香,绽放在芙蓉国里。

  文艺事业的推动者——

  解放后,周立波一直在文学艺术领域耕耘,历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政务院文化部编审处负责人,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编委等文化艺术职务。

  1958年5月和1962年,周立波两次当选为湖南省文艺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为湖南文学艺术发展,培养了大批文艺青年,为文学湘军的崛起付出了辛勤汗水。

  1965年除夕,周立波应《羊城晚报》之约,撰写了毛泽东主席1959年回韶山的散文《韶山的节日》,发表在1966年1月21日晚报《花地》副刊上,这是周立波“文革”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因文中提及毛主席夫人杨开慧烈士和陪同毛主席回韶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因而触怒了江青、张春桥等人,遭来横祸。

  1966年2月,江青、林彪一伙炮制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针对《暴风骤雨》进行了批判。“文革”中,江青先后6次点名周立波,从政治上、创作上为其扣上“叛徒”、“毒草”等帽子,使他惨遭迫害。直到1973年才解除监护,恢复人身自由。

  

  周立波写作照

  

      粉碎“四人帮”后,周立波满怀激情重新投入写作中。创作发表了革命回忆录《长沙大火前后》。1978年,周立波在《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以“南下支队”抗日英雄事迹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小说获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也是周立波发表的最后一篇小说。他还计划写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反映我军南征抗日长篇小说,已经草拟了章目;一部是反映农村机械化内容的长篇小说,与《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组成农村三部曲。

  第五部分 永远怀念

  “立波同志的一生,是一个革命战士的一生……立波同志坚决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路线,使文艺创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优异的成绩。立波同志的作品已经成为我国文学的宝贵财富,将被载入我国革命文学的史册中。”——中国文联悼词

  1978年夏天,因“文革”中长期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周立波病倒了。病重期间,湖南省文联领导前往医院看望他。周立波拿出3000元钱和一张名单,对文联的同志说:“我在益阳挂职期间,支助了这些孤寡老人、五保户。我还有些钱,请你们今后按名单数目,每月寄给他们,直到他们百年之后。”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病逝,享年71岁。11月18日上午,周立波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王震、王首道、宋任穷等以及文艺界战友、各界群众五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中国文联主席周扬致悼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邓颖超等同志为周立波赠送花圈。

  1979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原政协副主席王首道的《毕生扎根人民中––––怀念周立波同志》,1980年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原全国政协常委吴黎平的《忆立波》。 198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怀念立波》。在此期间,全国各报刊纷纷发表文章悼念和纪念周立波。

  1986年11月,全国首届周立波学术讨论会在益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作家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等人寄来发言稿和贺信。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立群、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刘正出席首届周立波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日本汉学家阿赖聊·顺宏在会上分别发了言。

  周立波逝世后,各界学者对周立波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大批研究文章和书籍。

  1997年,益阳市在周立波故居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将立波故居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周立波故居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3月,周立波故居管理所成立,同年9月,周立波故居对外免费开放。2010年9月,周立波故居被确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结束语

  周立波是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优秀学者和新闻工作者。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周立波的一生,总是遵循党的路线,紧跟时代步伐,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周立波扎根乡土、热爱人民的创作道路,他广取博采的创作方法,他拥抱时代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纯朴善良、正直无私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我们。他的作品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将永远载入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史册。

  周立波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他。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