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

2012-10-8 17:07| 发布者: 王玲| 查看: 128181| |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表演艺术家孙阳生、王芸英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卢林会》1980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形成于清·道、咸年间,主要流行于益阳、沅江、安化、桃江、南县及常德之安乡、湘阴等地。益路花 ...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第十代传人——王剑雄

  旧时“扮桶舞台”、“方桌舞台”,“板桶”、“方桌”只为台基,台面取农舍门页摆放在板桶或方桌上,方桌脚上绑四柱,周围和顶均用晒簟,靠后正面一晒簟,后面化妆用,两边为“马门”。最早照明是“松油子”,即用有油的松树劈成块,用篾绑紧,插在台前两边。后用蒸钵装桐油放进棉纱灯芯,点燃照明。到祠堂庙宇后用有吊架有罩子的玻璃“美合灯”,烧煤油,有的在台两边支一篾架,将灯挂在架上。进城后,开始用煤气灯,后用电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演出,都要自带四盏煤气灯,台两边一边一盏,后台两盏。旧时,乐队设台中,有一方桌,场面人围坐桌边,上手门方向是司鼓,有鼓架,鼓架上挂一“课子”(代替云板),另有一粗楠竹节做的“士梆鼓”,正面“锣担”(锣架),锣挂架上,桌上放一草圈,大钞一边朝天放上,大锣兼大钞,谓之一把抓,右边是大筒(兼唢呐,并兼小钞),小锣兼检场(即大道具摆放)。“过家”,乐器放笼子,一般为一担,多由小锣演奏员挑。
  演员戏衣,盔头均用箱子。刀枪把子,初时一大布袋装好,由奶生背。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剧团进入剧院后,一般县级剧团有自己固定剧场。有现代化的灯光、布景,以及幕布进而现代音响等等。乐队六、七十年代一般放在乐池,各乐器演奏员有带灯的谱架,八十年代后,乐队多放在台右,司鼓搭建一高台,并带监听耳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