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

2012-10-8 17:07| 发布者: 王玲| 查看: 128138| |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表演艺术家孙阳生、王芸英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卢林会》1980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形成于清·道、咸年间,主要流行于益阳、沅江、安化、桃江、南县及常德之安乡、湘阴等地。益路花 ...
历史渊源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是在资水流域及洞庭湖一带的民间歌舞“地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小戏。声腔有打锣腔、川调及部分专用曲牌和民歌小调。由于声腔风格所决定,其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多为正剧及家庭悲剧,唱腔高亢,表演朴实,深受群众喜爱。
  益阳商周时为荆州地,春秋战国属楚。汉·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湘沅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益阳不仅楚风甚盛,而且屈原还作《天问》于桃花江。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康熙志云,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今桃江之凤凰山,尚有“天问阁”、“屈原钓鱼台”,屈原使女肃英墓遗址。悠悠千载,楚风犹存,至后世,楚巫俚调之风,还愿冲傩之俗一直在益阳各地盛行。益路花鼓的部分声腔,就是在“傩腔”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可谓楚文化之遗响。除此,益阳各地还有着别具风格的田歌、船渔号子、山歌、弹词曲艺、婚丧喜庆之吹打、民歌及民间歌舞竹马灯、地花鼓等等,均为益路花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元宵灯节,狮子、鱼、龙、花鼓,唱玩薄曙。”所谓“花鼓”便是益路花鼓的初级阶段“二小戏”时期,这大约在清·嘉庆、道光时期,后逐渐发展为“三小戏”,这时一些专用曲牌如[游春调]、[辞店调]、[姨娘调]等等已经形成。至咸、同年间,益路花鼓的主腔打锣腔、川调逐渐形成并发展各种板式,戏剧内容扩大,行当增多,于是开始有了益路花鼓的职业班社。如清·同治年间,在益阳出现了由赵松山、赵兰山兄弟起班的职业班社,五十多人,阵容庞大,演出于益阳、沅江、安化一带。不过这时还为“半台班”,即湘剧、花鼓混演,白天演湘剧,晚上演花鼓。“半台班”现象,可从两方面看,其一,益路花鼓形成发展中一直受湘剧影响,因此其声腔、剧目表演功底深厚;其二,亦为躲避官府辑拿。“花鼓”是被官府禁演的。如清·光绪十五年在益阳茈湖口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然禁者自禁,演者自演,此时益路花鼓已发展到了偏远的安化山区,如清·宣统元年七月十二日《长沙日报》载:“安邑小淹地方演唱花鼓淫戏。”益路花鼓正呈蓬勃之势,岂为一碑一纸所能禁矣?所以,清末民初,益路花鼓之职业班社如雨后春笋,勃勃而生。影响较大的有清末桃江彭桂香、李贵林组织的同春班,清末民初益阳兰溪杨紫春组织的宝华班,之后又有瑞林班、宝和班、盛庆班、盛和班、仲和班等等。职业班社的兴起,说明益路花鼓艺术越来越成熟,拥有的观众越来越多。1943年抗战期间,以艺人孙芝亭为首的益路花鼓宝和班毅然成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编演了《中秋诱敌》、《姑嫂上坟》、《哑巴劳军》等十多出抗敌剧目,此举不仅表现了益路花鼓艺人的民族气节,也开创了益路花鼓编演现代戏之先河。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自清·道、咸年间始至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已基本形成了它完整的声腔和正、悲剧剧目,及朴实的表演和浓烈泥土芳香的伴奏风格。
  解放后,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益路花鼓的辉煌时期,其时,由原民间著名的文华班、宝和班、仲和班等民间职业班社合并为劳动花鼓剧团,后改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益路花鼓”有了国家所有制的专业剧团。继而,省汇演获大奖,晋京演出,赴云南慰问,灌唱片、中央台录音,评为全国红旗剧团,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等等。此时的益路花鼓不仅享誉益阳全境,还影响全省,乃至省外。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益路花鼓处于艰难的困境,好在地方政府正着手益路花鼓的抢救传承工作,相信益路花鼓这朵百花园中的奇葩将会迎来重新绽放的春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