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益阳名片 查看内容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12-10-4 12:25|编辑: 王玲|记者: 邱少平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338035 |举报
山歌

 

 

   唐宋时期,益阳就有山歌流行。初为农民耕作时的一种对答唱和,农村成年人会唱者众,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益阳境内比较著名的山歌有兰溪山歌和梅山山歌。
   兰溪山歌发源于益阳县兰溪河中上游,核心区在兰溪河枫林桥畔两岸。过去的兰溪河为益阳抵岳阳的主航道。茶商木客及运煤的毛板船等栖息于兰溪,兰溪遂成益阳第一大古镇。清咸丰三年,即公元1854年,兰溪古镇集资兴建横跨兰溪河的枫林桥。
   作为民间歌曲的兰溪山歌,始发于踩水车车水时、为协同动作所喊的劳动号子,经逐步完善,形成特定的调式和唱词,成为今天的兰溪山歌,流传于益阳、岳阳东南部、常德南端、长沙市望城西部,即整个南洞庭平原南部地区。
   兰溪山歌已收集到的曲调有30余种,按民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高腔:高腔发声高亢嘹亮,收声婉转而甜美。唱时多小嗓,皆仄韵。歌词每板皆两句;每板四个音区,多用衬句。主衬句为“哇!哇喔哇喔──”辅以“姣姐我咯鬼也”之类,谐趣妙生,皆信口唱来;只有主旋律不变,衬句可自由使用。唱词中的“姣莲”或“姣莲姐”为益阳地方语言,即少妇。男人统称为“哥”,或“哥哥”或“郎”或“情郎”。高腔以《栀子花树傍墙栽》《阳雀子头上一点红》为代表作。
   二、小调:小调如歌的行板,婉转悠扬,皆用本嗓。按习俗小调有“过山龙”、“连八句子”等板式。小调歌词为五言或六言句。“连八句子”板式为五言句,歌者叙述性表达,代表作有《绿鸟叽绿肚皮》等。“过山龙”板式为歌者自叙自问自答,词中第三句必为“哥说我的姐呀”,或“姐说我的哥呀”,后面三句为答词,代表作有《大雨落来麻雨稀》等。小调多用衬词,皆益阳地方语尾或语气词,如:叽,哟,喏等等;亦可随意加进“我的”、“你看你咯”等衬句做成“花腔”,使曲调更为动听。
   三、高腔与小调可以互渗。高手一般有二调互渗,使歌曲更趋圆润悦耳,婉转自由。一曲尾声可以和唱,或分声部合唱。
   兰溪山歌的赛事,无需发动组织。每年端午节兰溪河赛龙舟,枫林桥听山歌,已成兰溪周边地区农民的一种习俗,如同春节闹元宵。赛事最盛为1953年和1963年,歌手分别逾280人、320人,观听者逾30万人。
   兰溪山歌皆清唱,无音乐伴奏,以随手可得的器具如水车、锄头、蒲扇、雨伞、斗笠等敲打出节奏作为伴奏。
   兰溪山歌皆为口传心授,歌者无曲谱。兰溪山歌,按唱腔可分为高腔、平腔、哼腔、拖腔;按内容区分,可分为田歌、骂歌、苦歌、颂歌、情歌、赞歌等十余种;句式大都是七言四句或七言五句,喜用比兴手法,言人喻事,比物言情,不少山歌手大都能触景生情,即兴编歌对唱。 
梅山山歌早在汉、唐、宋之时,梅山苗、瑶善歌善舞,“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这是历史的真实记载。
    梅山山歌,在劳动中产生,为劳动服务。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族歌、节气歌、采茶歌、挖土歌、放滩歌、情歌、孝歌、骂歌等等。事事必歌、处处有歌、人人会歌,不会唱歌就像今天的文盲。
    梅山山歌的叙事长歌,令人惊讶。如《资水滩歌》,长达620多句,可称资水滩歌之冠。有序歌、下滩歌、上滩歌之分。下滩歌从邵阳开船唱到汉口,上滩歌从汉口开船唱至邵阳。字字血,声声泪。你听序歌:“天下山河不平凡,千里资江几多滩。水过滩头声声急,船到江心步步艰。谁知船工苦和泪,资水滩歌唱不完。”寥寥几句,就把资水滩多滩险,船工苦和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著名的梅山山歌有《资水滩歌》《摸秋》《板粟树开花》和《三郎与二姐》等。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