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益阳名片 查看内容
花鼓戏窝子
2012-10-3 21:48|编辑: 王玲|记者: 王玲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302638 |举报
益阳花鼓戏起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益阳花鼓戏拥有除长沙路子以外的四大艺术流派,即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湘醴路子,花鼓众多,风格迥异。因此,人称益阳为“花鼓窝子”。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的山歌、茶歌、劳动号子、丝弦小调和民歌。一部分形成益阳地花鼓,为对子戏,又称二小戏,一丑一旦,后来加入小生,形成三小戏;民国时期,一部分与当地湘剧班同台演出,吸收了湘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部分声腔和剧目,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

  清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二人对唱再增加一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

  清道光、咸丰年间,益阳花鼓戏开始与湘剧同台演出,从湘剧中吸取营养,出现了“亦湘亦花”的科班、戏班。这样,花鼓戏增加了自己的演出剧目,丰富了表演艺术,花鼓戏的音乐得到了发展,剧目也成为故事完整的整本戏。

  益阳花鼓戏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鱼米之乡 下一篇:中国羽毛球运动之乡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